《无人生还》读后感

时间:2024-10-17 08:04:17 人生感悟 我要投稿

(优秀)《无人生还》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无人生还》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无人生还》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1

  最近偶然看了一个《致命ID》的电影,密实连环谋杀的情节,和去年看的一部小说《无人生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这篇文章就分享当时看《无人生还》这本书的读后感,对密室悬疑类题材感兴趣的朋友不容错过(有剧透)

  共190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这几天看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觉得情节设计得很巧妙,于是就搜索了解了下这本书的相关背景。

  这是一本非常畅销的小说,全球销量超过一亿册,还被改编成电影,在豆瓣上获得了8分以上的好评。

  昨晚挑灯看到第三个角色的死亡,今天一口气,把剩下的部分看完了。

  这本书的故事构思确实非常巧妙,直到最后一刻,我才明白整个故事的推进过程。

  内容梗概

  复述一下这本书的大概内容。

  十个互不认识,如法官、教师、医生、女佣等不同角色的人,被邀请聚集到一个岛上,与外界隔绝。

  随着突发和死亡事件,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猜忌,剧情徐徐展开。

  每个人都有罪,随着猜忌推动情节的发展,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都和一首老歌谣吻合。如第一个人被下药毒死,第二个人早上没醒来,第三个人被隔离后再也没回来。

  这首老歌揭示出岛上十人的悲惨命运,但凶手究竟是谁,并没有揭晓,给读者留下悬念。

  复原真相

  阿加莎在最后通过一个尾声和记述的方式,揭秘了整个案件的设计和真相。

  通过警察记录来陈述,这十个人都是按照小时候的歌谣顺序一个个死去的。

  法官虽然在当时被判定无辜,但实际上确实有罪,从这个角度看,士兵岛上的十个人都是有罪的,只是没有被法律制裁。

  法官作为幕后凶手,有一种想要审判罪人的冲动,他设计了一个闭环,将九个有罪但未被制裁的.人集中到一个岛上,用巧妙的方式逐个处决。

  法官利用自己对法律的了解,以一种不被人注意的方式实施了这些杀人计划,最终他也按照设想的顺序自杀,完成了整个闭环。

  阅读感受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作者严密的逻辑和巧妙的情节设计,虽然情节上有一些小bug,但整体上还是非常吸引人。

  作为读者,我一直被故事情节牵引着,急于知道每个人的结局。

  从写作和讲故事的技巧上,这本书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严密的逻辑和闭环设计:写作时要有严密的逻辑,将整个故事的闭环想清楚,确保情节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巧妙的情节安排:在已知答案下,仍能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保持悬疑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心理描写和人性刻画: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人性刻画,让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不确定性和吸引力:在确定的情节下加入不确定性,让故事更加吸引人。

  下次我在写作和讲故事上,也可以运用其一或几种方法,让自己的故事更有吸引力,他人更愿意往下读。

  写作思考

  在写作时,要有一个若隐若现的主线,然后慢慢展开,最后揭示结局,这样的故事会更有吸引力。

  最近与设计师朋友聊天时,我推荐他深耕视频号。我们都认同选好定位,拍个性内容的方式,会让人每天都想了解更多,从而产生持续的兴趣。

  写作也是如此,把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和真切感受,用朴实简练的文字描写出来,也能让读者感到真实和产生共鸣。

  写在最后

  这本《无人生还》,让我邂逅了一本经典的悬疑小说,还学到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希望以后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应用这些技巧,写出吸引人的故事。

  最后,想和朋友聊聊我的写作近况。

  最近,我写作断更了一个星期。工作繁忙是一方面,身体和心态调整也有部分因素。

  以前强迫自己必须每天发一篇,可奈何能力和精力都有限,写一篇文章平均得两个小时。

  有时候晚上写到近12点才勉强发出来,导致缺少对家人的陪伴,第二天的状态也不好。

  感觉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7月底就停下来找原因。

  还好早冥读写跑的其他项目都没停,基本上形成了习惯。

  但完全不写又感觉少了点什么。少了和朋友们的交流,少了自己的深入思考,少了以生产为导向的家庭建设。

  今后还是尽量每天都写一些吧,慢慢会越写越好的。

《无人生还》读后感2

  《无人生还》是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分别因为不同的原因被U·N·0邀请到一座无人的小岛,并由两位管家接待,十个人在岛上生活最终被一一杀害的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侦探推理小说,不得不折服于阿加莎对人物角色的塑造,个性鲜明又矛盾冲突,以及细腻的心理分析,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造,开启了“童谣杀人”和“孤岛模式“,整个故事结构故事情节紧凑,读起来一气呵成,在读的过程中,随着作者预设的剧情,不断进入故事情节,也不断进入作者的陷阱,在阅读过程中,凶手是谁,下一个是谁,不断的在不同人之间猜疑与判断,这样在作者的引导下,一直到尾声,感觉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谜团中,无法完美的解释。一直看到结局,我都没猜到凶手是谁,在看完最后的.那封信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ta!谁能想到呢?原以为ta之前就已经被谋杀了。所有的侦探推理都要有一个结局,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对凶手进行了一段自白的描写,凶手将自白信装入漂流瓶被人拾起寄往苏格兰场,最终真相大白。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杀人案件,凶手借助童谣制造恐怖氛围,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古老的童谣犹如恶毒的诅咒笼罩着所有人,或许从踏上这座岛的那一刻开始,死亡的威胁已经无处不在。活着的人彼此依靠又彼此怀疑,但是一切的警戒与提防都是徒劳的。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这篇文章作者借助于对人物进行塑造,揭露出人性的自私、贪婪与罪恶等真实面目,折射出受害者受冤、无处申诉的现实,完成了“文学反映生活”、“文学即人学”的文学使命;另一方面又在引发人们对道德与法律的思考,何为犯罪,何为犯法?文章中的这几个人都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是这十个人真的就是无辜的吗?当法律处置不了他们时又有谁能够为那些无辜的受害者伸张正义呢?在法律之外的犯罪,这种灰色地带的犯罪如何处理?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近年来儿童拐卖事件频频发生,之前网上有流传每年会有20万儿童被拐卖,虽然这个数字多少有夸大的成分,在"团圆"平台上,从20xx年5月到20xx年5月,过去整整一年中国失踪儿童的数据:平台共发布失踪信息1317人,找回1274人,尚未找回43人,找回率96.74%。但我觉得被拐卖的儿童远不止这个数字,这只是一个平台发布的信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平台,导致数据统计不全面。现如今儿童拐卖是如此猖獗已经不仅仅去偷了,而是明目张胆的去抢,去学校门口蹲点,想想都非常可怕。然而这些人贩子即使被抓到最多也就被关个三五年,而那些被拐走的孩子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生活,最幸运的莫过于被卖到一个没孩子的家庭,至少能健康的成长,有的被刨心挖肺拿到黑市去卖器官,最悲惨是那种被打残沿街乞讨的,这一生就真的毁了,当其没有利用价值后就直接抛弃。当孩子被拐走的那一刻,就是家破人亡的时候,可能是三个家庭的毁灭。而人贩子三五年的有期徒刑能够弥补其犯下的罪过吗?还有经常被报道的儿童案件,被叛十几年,也不足以惩罚其犯下的罪过,这将影响其一生的成长。这些人真的是死不足惜,真该千刀万剐、五马分尸。然而现如今的法律讲究人道主义,那些酷刑终究因为太过残酷而被废除了。当我们对侩子手讲人道主义的时候,他们是否对这个受害者讲过人道主义。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真的恢复了千刀万剐、五马分尸,甚至是株连九族,是能起到威慑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或许是惩罚太轻了,才会有人铤而走险。

【《无人生还》读后感】相关文章:

《无人生还》读后感07-26

《无人生还》读后感07-05

《无人生还》读后感7篇(精选)04-20

《无人生还》读后感范例(15篇)06-06

《无人生还》读后感[合集15篇]06-06

《无人生还》读后感汇总(15篇)06-06

《无人生还》读后感(集锦15篇)06-06

《无人生还》读后感必备15篇06-06

无人机项目商业策划书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