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读后感汇总(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人生还》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人生还》读后感1
十个人都罪有应得吗,至少从表面上是这么显示的,十个人都有自己的罪过,十个人,无一幸免。
可是如果去想想,或许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罪过,都有自己的错误。
而这些错误,我们以为会被人遗忘,百般挣扎,最后无法逃脱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啊。
没有一个人无罪,每个人都背负一定的罪孽活在这个人世间,每个人都背负一定的冒险。
我们要怎么去面对自己的这段人生,我们又要怎么去面对自己曾经犯下过的罪孽,逃避是一种方法,可是我们也看到了,内心急剧的煎熬,而最终的结果,也一定不曾放过我们自身,也不曾离开过我们的生命。
上帝的审判终会到来。
《无人生还》读后感2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个话剧特别适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
“什么戏?”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
刷一发我对爱情公寓的执念。
当然也是这段话让我去查找了一下这本书,看了看故事梗概,瞬间就吊起了我的胃口。虽然推理小说一般都不会再翻第二遍了,但我还是买了下来。
故事的大概就是: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黑人岛上。
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特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每个人的房间里都贴有一首相同的儿歌,儿歌讲的是十个小士兵相继死去的故事。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人人都想保护自己,可是海上起了大风浪,不可能寻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
荒岛已经被他们搜寻数遍,不可能有容身之处,所以凶手必然在他们中间。幸存着的人们彼此怀疑,彼此试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还是没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来。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这本书看的特别快。我尽量在推理,而且还是比较接近的,到了最后三个人的时候发现都不是,感到很奇怪。但是我这人就是拐不过来弯啊,只能硬让自己继续思考剩下的三个人,万万没想到结局会来这么一出。
某些地方还是觉得很奇怪,但毕竟这是小说还是不要较真了,描写很细腻尤其是心理和环境。我是大白天看的没觉得什么,但豆瓣上很多人都说千万不要在晚上或者没人的时候看,会觉得越来越瘆得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相信人性本恶的,我也是。我在看前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动脑补只剩下几个人的时候,人人疯狂,彼此不信任互相拔刀相向的样子。但是总体来说作者的文笔比较平淡,丝毫不夸张,但是很多地方能从细节揭露出人性阴暗的一面。
小说里的天气几乎都是狂风暴雨,使我联想到了高一上期语文课本里的那篇澳门从英国收回的文章。最后的独白看完了之后有一种很安静的震撼感,小岛上的人也死了,警察也没能把凶手找出来,这些人背后的故事也被永远地埋葬了起来,可能连作者心中的悲哀也不会被发现。
《无人生还》读后感3
《无人生还》真的是我时不时就会翻出来看看的一本悬疑作品了,泛滥的欲望,人性的猜忌,可怕的心理暗示,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现代的悬疑小说写手应该受阿加莎奶奶的影响也比较大,《亲爱的阿基米德》之类的很多小说都能找到这本书的影子……
这本书应该是童谣杀人手法的.开端了吧,我们从故事的一开始就能从书名知道了这十个人的结局,甚至书的第一章就能猜到众人的死法,但是你丝毫不会有被剧透的感觉,反而跟着剧情的发展一步一步进入到那个封闭的孤岛,更揪心每一个人的死亡,更疑惑到底谁是下一个死者?
正如希区柯克所说:真正的悬念是一开始你就知道有凶案要发生,你甚至知道凶手打算怎么做,比如一颗炸弹被放在箱子里,那么接下来所有时间你都悬着心,既想知道炸弹会不会响,又想知道人们会不会或怎么样发现这枚炸弹。
最后的凶手,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
《无人生还》读后感4
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侦探推理小说,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感性派,不愿意看一些逻辑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烧脑读物,这本书一直被束之高阁,偶然心血来潮才拿在手上翻了翻。
比较有趣的是开篇的一首古老童谣《十个小士兵》,童谣唱的是十个小士兵如何接连死去: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
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其实看到这里大致已经能知道文中可能有十个主角并且结局都会死去,接着是一封封邀请信把主角们接连请上场,说实话看到这里我还是对这部小说很无感的,直到第一个小高潮——马斯顿的突然死亡,让我抱着这本书一直到夜深阅毕,情节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停不下来,只想快点知道谁是凶手。
可怕的是:一切都在凶手掌握之中,每个人都相互猜忌却又不得不劳抱成团,每个被怀疑为凶手的人只能以死亡来证明自己。
那个老小姐,布伦特,看似桀骜不驯,愤世嫉俗,实则是对自己内心恐惧的掩饰,因为自己的无情与武断,女佣自戕而死;麦克阿瑟将军,嫉妒的火焰“烧死”了自己的部下,这笔账,总会让铮铮铁汉不堪一击;沉着冷静的维拉,又何尝不时时刻刻回忆起淹死西里尔的不是海水,而是自己;服务周到、老实尽责的罗杰斯夫妇,谁会想到为了一笔财产也曾亲手弑杀信任自己的女主人;经验丰富、专业老练的`阿姆斯特朗医生,也曾因一时酗酒而葬送了一个女孩年轻的生命......
每个人都有不愿提及的过往,每个人都有想要毁灭的曾经,曾犯下的罪孽与过错,无论怎样沧海桑田,终逃不过正义的判决,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道好轮回,欠下的,总得还清,甚至拿命相抵。
布洛尔是倒数第三个死亡的,其实当布洛尔死亡之后,隆巴德和维拉应该已经能够想到岛上要么有第十一个人,要么前面有人假死,我认为当隆巴德对维拉说“你听我说”的时候已经想到了,但是处于半疯状态的维拉没有想到这些,她开枪打死了隆巴德,崩溃的神经也把维拉自己送上了绝路(之前维拉房间顶部出现的黑钩,也暗示了维拉将是最后一个上吊死亡的小士兵)
如果没有文末的漂流信,我想这应该是一桩没有答案的千古谜案,真正的凶手是瓦格雷夫法官,假死的瓦格雷夫,实现了自己“捍卫正义,死也要死的震撼”的心愿。
其实我对整部小说有两个疑问,第一,既然瓦格雷夫是策划一切的凶手,那么文初的瓦格雷夫的邀请信那么像一回事,是否显得过于刻意?就为了掩饰他的凶手身份?回头读第二遍时看到瓦格雷夫的邀请信就有点搞笑了。第二,瓦格雷夫假死的时候说是在额头抹了一小块泥巴伪造枪击头部,可是泥巴和血迹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吧!当时岛上的人再没有常识应该也能发现,除非他们都已经处于神经崩溃边缘了......
《无人生还》读后感5
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虽然已经高三了,但我还是无法放下书,还是想看书,没办法,几次提醒自己要好好学,就是改不了,言归正传:从一开始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小说一开头竟然同时进行了八个人的心理描写,这是我从未见到的,我对阿加莎的文字掌控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在整个小说中都曾经多次进行过很多人的心理描写,这对作家的能力是一个极大地考验,八个不同经历的人必然是八种不同的心理,你要把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捉摸透,都不尽相同,事实证明阿加莎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她的文章完全折服了我。
说实话我,我完全被这个最伟大的女性侦探小说家骗了,我从一开始认为欧文先生不在岛上,后来知道他在岛上,后来认为他是十人中的一个,到后来只剩三个人的时候我恍然大悟他根本不是这十人中的一个,但看到结尾才明白自己错了,法官竟然就是欧文先生,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法官一开始确实给人一种狡猾的感觉,但是他的年龄和他在整个团队中所成为的领导者角色都让人感觉这么一个老先生是杀人凶手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说实话如果你要我说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我也不认同,但我认为这确实是在所有牵强的解释中最好的解释。
孤岛杀人案这类的故事是最难以写的,因为你可能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无法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所以也很少有作家尝试这种写作方法,阿加莎克里斯蒂确是开了孤岛杀人案的先河。一个女人,能有如此大胆的想象,如此缜密的思维确实让我自愧不如。
这九个人所犯下的八件案子确实都是法律惩办不了的,但话说回来其中的有些人真的该死吗?当然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但他还是杀了他们,这其实还是说明他更享受杀人的过程,而这个人是不是该杀却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但他提到他对每个人的被杀顺序都是经过精心的准备的,死在前头的会受到少一点的心理上的折磨,这个说法非常有趣,而且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心理暗示的强大,最后一位女家庭教师正是在强烈的心理暗示下自杀的,
其实我是蛮想学心理学了,不过听说心理学不好就业啊。真的是这样吗?
《无人生还》读后感6
一首古老的童谣,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然而有一天,它却成了一场连环谋杀案的预言。在一个孤岛上,十个人接连死去,像那首童谣中所描述的那样。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风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要;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聊此生,一个也不剩。
那运用职权擅自判人死刑的法官;那被爱冲昏头脑溺死无辜孩童的女教师;那为求自保而害死二十一名东非部落男子的上校;那高举道德大旗致他人于死地的老小姐;那故意送情敌上战场的将军;那酒醉误事的医生;那让孩童命丧车轮的公子哥;那作伪证害人的警官,以及为钱财而害死雇主的管家夫妻。当不知从何而来的审判之音响起时,这十个逃脱于法律之外的罪人开始逐个被处刑。与此同时这个风景优美的度假小岛也开始一步步变成阴雾弥漫的人间地狱。而那首古老的童谣也成了这个小岛的背景乐,配合这海上的暴风雨,带着一丝阴冷的死亡气息,让人感到无形的恐惧。
一起预谋已久的孤岛杀人,当岛上仅有的十个人接连死去的时候,剩下的.人明知凶手就在身边,却不能确定到底是谁,不知道该相信谁,也不知道该独处还是群居。也许,正如书中所言:
杀人狂可不一定都是面目可憎、全副武装的样子。大部分杀人狂看起来安静斯文,随和极了。
真凶以自裁落幕,留给赶来岛上的警方与读者一个永无答案的谜题。凶手在文章的最后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自居,我想如果杀人是合法的那么他确实做到了。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艺术家永远不会只满足于创造艺术。他渴望自己的艺术得到世人的青睐,这是人性使然。
他向世人证明了,这确实是一场完美的杀人游戏,也是一件不错的艺术品。
《无人生还》读后感7
《无人生还》是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分别因为不同的原因被U·N·0邀请到一座无人的小岛,并由两位管家接待,十个人在岛上生活最终被一一杀害的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侦探推理小说,不得不折服于阿加莎对人物角色的塑造,个性鲜明又矛盾冲突,以及细腻的心理分析,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造,开启了“童谣杀人”和“孤岛模式“,整个故事结构故事情节紧凑,读起来一气呵成,在读的过程中,随着作者预设的剧情,不断进入故事情节,也不断进入作者的陷阱,在阅读过程中,凶手是谁,下一个是谁,不断的在不同人之间猜疑与判断,这样在作者的引导下,一直到尾声,感觉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谜团中,无法完美的解释。一直看到结局,我都没猜到凶手是谁,在看完最后的那封信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ta!谁能想到呢?原以为ta之前就已经被谋杀了。所有的侦探推理都要有一个结局,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对凶手进行了一段自白的描写,凶手将自白信装入漂流瓶被人拾起寄往苏格兰场,最终真相大白。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杀人案件,凶手借助童谣制造恐怖氛围,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古老的童谣犹如恶毒的诅咒笼罩着所有人,或许从踏上这座岛的那一刻开始,死亡的威胁已经无处不在。活着的人彼此依靠又彼此怀疑,但是一切的警戒与提防都是徒劳的。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这篇文章作者借助于对人物进行塑造,揭露出人性的自私、贪婪与罪恶等真实面目,折射出受害者受冤、无处申诉的现实,完成了“文学反映生活”、“文学即人学”的文学使命;另一方面又在引发人们对道德与法律的思考,何为犯罪,何为犯法?文章中的这几个人都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是这十个人真的就是无辜的吗?当法律处置不了他们时又有谁能够为那些无辜的受害者伸张正义呢?在法律之外的犯罪,这种灰色地带的犯罪如何处理?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近年来儿童拐卖事件频频发生,之前网上有流传每年会有20万儿童被拐卖,虽然这个数字多少有夸大的成分,在"团圆"平台上,从20xx年5月到20xx年5月,过去整整一年中国失踪儿童的.数据:平台共发布失踪信息1317人,找回1274人,尚未找回43人,找回率96.74%。但我觉得被拐卖的儿童远不止这个数字,这只是一个平台发布的信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平台,导致数据统计不全面。现如今儿童拐卖是如此猖獗已经不仅仅去偷了,而是明目张胆的去抢,去学校门口蹲点,想想都非常可怕。然而这些人贩子即使被抓到最多也就被关个三五年,而那些被拐走的孩子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生活,最幸运的莫过于被卖到一个没孩子的家庭,至少能健康的成长,有的被刨心挖肺拿到黑市去卖器官,最悲惨是那种被打残沿街乞讨的,这一生就真的毁了,当其没有利用价值后就直接抛弃。当孩子被拐走的那一刻,就是家破人亡的时候,可能是三个家庭的毁灭。而人贩子三五年的有期徒刑能够弥补其犯下的罪过吗?还有经常被报道的儿童案件,被叛十几年,也不足以惩罚其犯下的罪过,这将影响其一生的成长。这些人真的是死不足惜,真该千刀万剐、五马分尸。然而现如今的法律讲究人道主义,那些酷刑终究因为太过残酷而被废除了。当我们对侩子手讲人道主义的时候,他们是否对这个受害者讲过人道主义。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真的恢复了千刀万剐、五马分尸,甚至是株连九族,是能起到威慑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或许是惩罚太轻了,才会有人铤而走险。
《无人生还》读后感8
在过程中每个人的表现其实也很有意思,每个人心中都有鬼,所以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对于彼此有着猜忌。
他们不可能联合在一起,最终也只会逐一被击破。
因为没有办法彼此相信,或者说,相信后的反咬,才是人们所害怕的结局。
曾经的期待被辜负,远远比没有开始要难受的多。
可是不信任,也是会被击破。
可以从外界,也可以是从自己内心中的防线。
所等待的`,不过是一个结局,所期待的,不过是一个释怀。
几近完全按照童谣进行下去,对于结局的确认与侥幸,都是一种煎熬。
无人岛上的遭遇,因为手稿,也终于会被揭晓,更多的人有罪,上帝的审判迟迟没有下来。
不要心急,上帝的审判终究会到来。
《无人生还》读后感9
这本书号称是阿加莎老奶奶最经典的推理小说之一,豆瓣上更打出了9.1的高分。啃了一周才把娱乐至死和No logo 看完,终于可以换换口味了。
这篇小说很短,半天不到就看完了,虽然有点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感觉,还是想谈几点:
1、该书不能算是推理小说,如果不看结尾那封信,读者无法根据文中的情节推断出凶手是谁。说是惊悚类更合适些,杀人的过程很玄乎,导致看到太投入,被门铃吓了一跳。
2、边看边感觉岛上的十个人在玩真人版杀人游戏。眼睛一睁,一闭,一天过去了,一个倒霉蛋也over了。杀手在他们中间,但是不知道是谁…… 难道阿加莎是杀人游戏的创始人? 而且里面还有一个变相跳警的情节~
3、前面死的3个人如果还有意外的成分,从第四个开始大家都意识到有凶手在他们中间,为什么还不集体行动,同吃同睡呢? 老外应该没那么笨吧~
4、最搞笑的地方,桌子上面的小瓷人每次都会少一个,当时心想要是我就把那些小人都扔海里,或者用502沾到桌子上,让你装神弄鬼的,哈哈~
总之还是值得一看,借用以前同事的名言:降低期望值,提高满意度
《无人生还》读后感10
这是一本悬疑小说,不看到最后等作者解密,无从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策划者。因为书中刻意描写了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让人觉得每个人都是无辜的,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整本书情节精彩,环环相扣,看书的时候,连自己的呼吸都是小心谨慎的。
整本书讲了十个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有人因为他们的过失死掉,但是他们却躲过了法律的制裁),在同一天,因为受到邀请然后怀着各自的目的去一个他们从来没去过的小岛。关于小岛的传闻很多,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这十个人一来到岛上就被一个留声机宣布了他们曾经的犯下的罪行,然后按照某种计划,一个一个被暗杀掉,过程对于当事者来说当然充满了恐惧,猜疑和挣扎。但是终究逃脱不了命运的制裁,他们还都是一一死掉了。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疑惑当然是“到底谁才是整个事件的策划者?”同时为那十个人中大部分人犯下的罪行或惋惜,或气愤。他们这帮人就因为心中的私欲,践踏他人的生命,还利用自己的缜密心思或者社会地位逃脱法律的`制裁,真是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他们每个人(除了那个策划者,这也是最后作者解密的时候才知道的),每个人都死有余辜。等他们都死完了,真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看完整本书,心得有二,一是人真是不要做恶,除非运气一直都很好,否则难免遇到更厉害的狠角色,就会遭报应。二是,希望可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做一个聪明又内心强大的人,既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尽可能地去伸张正义,打压坏人。
《无人生还》读后感11
在飞机上看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开创了孤岛谋杀案的先河。整本书利用童谣营造了极为恐怖的气氛。
有点遗憾的'是刚翻开书就被剧透……不过就算被剧透也没有影响我对整本书的兴趣,读到凶手被杀时,就开始怀疑起开头给我的答案。看完全书也不敢肯定到底谁是凶手,直到后来凶手的自述,才恍然大悟。
书中十个人物,因为翻译的原因,名字有些难记,做个人物树图会帮助理解,理清关系(晚些会详细写人物关系)。
不过我觉得这本书中存在一些Bug,有逻辑漏洞,知道凶手后禁不起琢磨,仔细想想会觉得这里不太合理,那里有可能不会发生。不过凶手的自述是所有事情都发生之后才写的,并不是作案计划,所以有巧合的可能性。
虽然有不合理,但还是不能不把这本书称之为经典。对人性的揣摩,对人物的描写,即便过去几十年,却也没有过时。甚至现在的杀人游戏、狼人杀等等都是依据此书剧情设计的。此书之后有很多推理小说也以此为模板,但目前为止没有看到可以超越其存在的。
《无人生还》读后感12
图书馆中,在书架漫无目的地找,也始终未挑出心里中意的书。读东野圭吾的书多了,也难免会有些乏味。一本黄色的画着小兵人的书滑落在我面前,于是我便津津有味地读起了这本《无人生还》。
我边看边理解,从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最后心惊肉跳,仿佛我也在静静听着这首死亡之歌。“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作者在书中,不,那位侦探女王在书中创造出了一个千古谜案,至于结果,恐怕也只会草草结案。
主人公瓦格雷夫,实际是一名法官,他曾了解到明明触犯了法律却逃过法律制裁的底细,便想出了替天行道,用自己的方式来惩治这些人。他以尤、纳、欧文的名义邀请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个犯有杀人罪的人来到士兵岛,用童谣的方式杀害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位“客人”,警察来了也只能发现十具尸体,误以为是天谴离开了,而这个幕后凶手也写下案件经过,成为一个漂流瓶漂向远方。
读着读着,看到了瓦格雷夫写的一句话:我正在寻找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个牺牲品。”仿佛令我真正看清了他:他缜密的思维能力,十分令我折服,他的布局简直天衣无缝,尽可能地还原童谣中的死亡方式,令众人陷入恐慌之中,使其变得神秘莫测。他是一名法官,法官最引以为傲的就是用法律制裁惩治犯罪,在当时的法律制度下,他发现自己做不到,可他嫉恶如仇,犯罪的人绝不轻饶,不放过每一位犯人,所以自己走向了死亡。千古谜局的幕后原来是法律的缺失和瓦格雷夫对法律的无奈。
我相信,这个谜团会一直保存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能力令人惊叹不已,不愧是侦探女王,她将所有可能性排除,最后留下最不可思议的结果。虽然剧本并非现实,但也找不一丝破绽,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成为传奇一般的人物。
《无人生还》读后感13
在很多侦探小说中,都会有那么几个人自诩为正义的化身,用血淋淋的屠刀来代替法律惩罚他认为的罪犯。看似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在你挥下屠刀的那一刻,你本质上跟他们也没什么区别了,也是个冷血无情的杀手。的确,这个社会总有黑暗的角落,总会有邪恶钻法律的空子逃脱制裁,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法律这个天平的价值,它的确不完美,但一直在改进。如果人人都不信任法律,都替天行道,那么这个社会存在的将是无休止的杀戮和血腥。
读书的过程中我就在想,这场游戏中最先死去反而是最好的解脱,显然故事的最后作者也有着跟我同样的想法。甚至他所设计的所有人死亡的顺序,都是按照大家所犯的罪来排的,这也是他把自己放在最后的原因吧。
这本书的凶手与其他的凶手不同,他不是一个复仇者,他的目的不是解决掉跟他有仇的人。而是一场审判,置身于法律之外的审判,凶手把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聚到一起,像是在完成一场特殊的仪式。是精神上的洗礼,还是心灵上的救赎,亦或是肉体上的解脱。
这是一场精心的策划,巧妙的布局,甚至还有短暂同盟的.建立,他了解所有人的故事,知道所有的人的弱点,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这些。你会随着阅读一个一个的去怀疑凶手是不是他,而紧接着他就会用死亡证明凶手另有其人。凶手在文章的最后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自居,我想如果杀人是合法的那么他确实做到了,这确实是一场完美的杀人游戏。如果没有全书最后的哪一章节,想必这会成为一桩永远无法解开的悬案。
我也看了很多评论,看见大家说的一些bug
1.法官红泥装死那个我觉得虽有点问题,但是依然有理可循,因为毕竟当时已经没有电了,法官为了能更好的掩饰过去提议的用蜡烛,最后死亡的时候身边才两根,大晚上狂风大作烛光摇曳,没有近身检查从而被瞒过是有可能的。另外就算被发现,他是可以改变后面计划的。
2.所有犯罪过程并非事先百分百设计好,法官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际进展进行下一步行动,只不过他进行得比较顺利、或者说,也许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顺利,咱们最后看到的结果maybe是法官的方案B、C甚至是D!只是他把他的成功记录下来,而非有些人说的“怎么事情都按他想的发展”、“如果某某某没有按他所想的发展他就不能完成谋杀了”。事实是,如果没有按他所想发展,他会改用另一种方法完成计划的~当然,不可否认主角必须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机敏睿智,是个犯罪的艺术家!
3.法官的信是在做完所有事情(除了自杀)以后记录的,而不是自己预先写下过程而按其实施的,所以说什么“如果被害者没怎么怎么样,就不能按照童谣完成谋杀”之类的话,从逻辑上就是错误的,理论上法官有自己大体的犯罪设计,但是绝没有预言某个人在某个时刻怎么样,只是在合适机会用童谣内的方式下手,靠着自己的超强大脑完成完美谋杀。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一场十个“罪人”的“受罚”之旅…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总是有那么一截灰色地带去考验人性。?最后死去的不是凶手,但是凶手确实在最后死去。
《无人生还》读后感14
对我来说,结局是出人意料的。我一直坚信看似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幕后玩家,所以先入为主的认为维拉小姐就是凶手。但随着情节的推动,瓦格雷夫法官一直主控全场,阿姆斯特朗医生又很有嫌疑,我又怀疑岛上还有不为人知的第十一个人。最后大boss的叙述证明了凶手竟然是瓦格雷夫法官,而精心策划这场谋杀的原因也不是出于正义,而是他想杀人,想实现一次天才般完美的谋杀案。他确实做到了,我想,如果没有人发现他写下的那封信,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谜团。
童谣暗示了每个人的结局,岛上人们的互相隐瞒和猜忌是全书最恐怖的地方。正义的审判就在眼前,瓦格雷夫法官不仅审判了另外九个确实有罪的.人,也审判了自己。
人的承受能力真的是有限的,法官见识过太多的罪恶,自己也有罪恶。所以他最后的自杀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内心已经无法承受,死是一种解脱。当然,对另外九个人来说也是。罪恶埋藏在他们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正义凛然的为自己辩护、大言不惭的否认罪过、心安理得的自我催眠,但这些都改变不了他们内心恐惧的事实。瓦格雷夫的策划也完美的利用了这一点——良心的自我审判。
《无人生还》读后感15
即使在炎热的一天看这本书,也感到身上凉飕飕。
看完之后我只是在想法官到底是不是对了。虽然有很多事情在不同的方向对错也许不是那么明显,可能有对有错,但我还是认为法官这样的人有些可怕了。
不论看小说还是看电影,看到杀手设计的“天衣无缝”的局或者游戏时,虽然很佩服这样的头脑,可终究还是害怕,只是期望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最好永远也遇不上,永远也不要认识。
有句话说坏人不可怕,有知识的坏人才可怕。运用高深的知识造诣去设计一些满足自己非同于常人的刺激,或是布下完美的局去报复,这样用别人生命填补的快乐实在是太可怕了,但尽管是你以为的天衣无缝,也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这本书里法官布下的.一切,即使他不写下漂流瓶我想终有人会解出来,但他也总想别人去瞻仰他的“艺术”,才自信满满地写下所有。可我不觉得他对了,法律灰色地带的案件或许还有很多,但这应该是促进它进一步完善的不是吗?法官认为让他们死在对所做之事的恐惧中是惩罚,可也正如将军所说这何尝不是等待的解脱。当每个人听到自己日日精心掩饰的罪行曝光之后,恐惧顿时充满了内心,他们时时刻刻的煎熬被放大,或许他们不死是一种更大程度的惩罚,我想害死别人还能心安理得的永远开心的生活下去的人毕竟很少吧。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内心的恐惧,良心的谴责永远比刀剑更能伤人。所以,做一个善良的人比什么都重要。记起实习的时候老师讲到的四不伤害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让他人被伤害,爱人比伤人更具挑战也更有价值。
【《无人生还》读后感】相关文章:
《无人生还》读后感07-05
《无人生还》读后感7篇(精选)04-20
无人机项目商业策划书12-20
参加无人机实践活动心得体会03-05
人生读后感02-04
《人生》读后感02-01
[精选]《人生》读后感07-04
【精选】《人生》读后感07-07
《人生》读后感【经典】04-22
人生的读后感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