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关红楼梦的演讲稿
通过对演讲稿语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演讲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演讲稿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红楼梦的演讲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红楼梦的演讲稿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的开篇题词,让读者不禁唏嘘,这是要投入多少心血才能如此言是。说起我与红楼的缘分要追溯到学生时代,因为高中有一篇课文叫做《林黛玉进贾府》,不知诸位还记得否?我正是因为此文,才入了梦,而且一梦就是三年。
起初阅《风月宝鉴》的时候,真心觉得里面文字晦涩难懂,其中多为女儿嬉戏之言,诗词歌赋,才华横溢,亦不寻常。我相信,每位初阅红楼的读者,都是将其中一位奇女子带入自己的理想来读的。我与大多数读者似有不同,并不喜爱黛玉的娇嗔婉转,反倒颇爱宝钗的精明睿智。虽然脂砚曾云: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在终身误中,曹公也曾透露真情: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可总觉得宝钗的金锁中那八字谶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和通灵宝玉正面那八字铭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天作之合。吾爱宝钗的另一原因应该就是受八七版红楼的影响了。
随着时间的推逝,以及自己阅历见闻的增长,对红楼的认识变得更加宏观了,不只是再迷恋于其中的儿女情长,对世事更替,改朝换代,荣辱兴衰也有了深刻的认知。四大家族的兴衰影射了一个王朝,甚至一个纪元的兴衰。曹公作为当事人,也是受波及者,忍着血泪写下了这一部传奇。有些人认为其目的是为了警醒后之来者,有些人认为这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不甘,也有些人认为这是对腐朽的封建专制的一种冲击。我总觉得,可能并非如我们所想那般复杂,曹公著红楼可能只是为了将自己生命中那段最美好的回忆保存下来而已,不想忘,也忘不了。
《红楼梦》记述了几百位奇女子,其中以金陵十二钗为最。但有一人,虽不为金钗正册,但她的人气却比正册多数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就是晴雯。一个生不逢时的女孩,一个让人心疼的'女孩,一个善良的女孩。其实一开始觉得晴雯刁蛮任性,区区一个贾府的丫鬟,整日作小姐姿态,还与宝玉打闹嬉戏,这在当时太不成体统。可当我一遍一遍地阅读有关晴雯的章节,我突然发现这个可怜的女孩并不如想象的那般冷傲任性,她将自己那温热的心隐藏了起来,只有面对自己最在乎的人时才会表露。大家还记得王夫人送宝玉的雀金裘让他给弄破了那件事吗?当时宝玉就吓傻了,大家也都手足无措。怡红院的这一夜过得异常焦躁。但第二天早上醒来,宝玉却发现自己的雀金裘被缝补好了,细腻的针线功底让外人根本看不出来这件衣服曾损坏过。宝玉惊喜交加,到处询问,最后才知道是晴雯拖着自己生病的身体连夜掌灯为他缝补好的。晴雯的病也因为熬夜变得恶化了,这为后面她的死落下了病根,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她在他最需要的时候默默站了出来,却没有邀功,因为她爱他。但她明白,自己与那位王孙公子终究无缘。她只能作为一个下人,默默守护着他,直至她先于他离开这个世间。她不甘过,她幻想过,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曹公对晴雯的判词就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宝玉对晴雯也是有感觉的,不然怎会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晴雯被逐出贾府后,在家卧床几日滴水未进,却迟迟不愿离开这个世间。因为她在等一个人,她还想在自己死之前再见他一面,虽然知道无甚可能,但那一丝渺茫的幻想仍在激荡着她的灵魂。她的执念终究还是感动了上苍,宝玉趁家里人不注意,偷跑了出来。在她濒死的边缘,她看到了那张让她魂牵梦萦的脸庞。她笑了,然后又哭了,血泪顺着她的脸颊滑落到了那只被紧紧握住却已了无生机的纤细的指尖。回到贾府的宝玉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神采,整日精神恍惚,在一个满月之夜,宝玉独自一人在怡红院外追思晴雯,竟想的痴了,遂撰写出了那篇传世千古的《芙蓉女儿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精,则星日不足喻其光,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恐怕这才是宝玉内心深处的晴雯吧。
工作之后,便很少读书了。以前学习时间紧迫,还愿挤时间去阅读,而如今有大把时间,却不愿去读了。四月二十三日为世界阅读日,山航领导为了鼓励员工多读书,读好书,举办了阅读知识竞赛,名著心得体会等活动。这让我沉溺已久的心再度明朗了起来,更让我充分认识到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道理。今后的我一定会用实践来完善自我的发展,让生命充满活力。
有关红楼梦的演讲稿2
不知道谁说过:悲剧的魅力在于把美好的事物捧到你面前,然后一点点摔碎给你看。
每个阶段读红楼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看红楼总有一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式惆怅落寞的感觉。总是在金陵十二衩的身上看别人故事,对于人物的看法也是人云亦云。
我的老师经常跟我说,在我这个年纪是很难把红楼梦读出深度的。她说红楼包罗万象,你的经验和眼界决定了你看能出多少境界,境界一直在那里,世人井底之蛙难登大堂,反倒埋汰起书的不是来。
我不是诸如她之类的红迷。
但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红楼梦的人心里的红楼自然也是不同的。我很感谢这些年的这些成长,现在我看红楼不再是只关注宝黛之间的爱情或者贾府里谁对谁好,谁对谁不好,哪个人的遭遇是罪有应得,哪个人是死不足惜,哪个人是原应叹息。
大观园本来就是一场梦,梦里的很多东西是警醒现实的,拘泥于梦中就是作茧自缚了。小时候,我们总会为这样那样的故事可惜。黛玉死了会哭,简单地认为那些拆散宝黛的都是坏人;王熙凤尤其是个毒妇,活生生逼死了尤二姐;薛宝钗是个坏女人,简直伪善……后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王熙凤其实很可怜,她是受压迫之后转变成为了压迫别人的工具,薛宝钗其实很聪明能干,才情也不输林黛玉,贾宝玉辜负更多的人是她……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都是社会的问题。
我发现从小到大好多课本的文章主旨分析到最后都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怎么样的结果是必然的,怎么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确是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社会上吧?即使都归结到社会层面上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好像现在有很多人会在一些不良的社会事件报道出来后大肆渲染,大肆抨击,文章评论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是体制问题”的结论。这并不具有异议,但与其如此大张旗鼓地得出这么简单粗暴的结论还不如真的做点实事去改变体制问题。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但坚持下去,量变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产生质变的。有时候,我们缺的只是一颗纯真坚持的.心。
社会背景固然是扼杀红楼一梦的凶手,但却不是充分条件。事物的衰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没有谁是不会老不会死的,区别是怎么死,而这个死法往往是自己选择的。我小时候总觉得林黛玉是被大观园的那群七大姑八大姨逼死的,后来我才知道外部环境从不会在心里就把人逼死。因为外部环境到你的内心世界有着一座桥,而这座桥是你自己控制的—改变不了外部世界就可以去改变自己。
黛玉最后死了,就是因为她不愿意去改变自己,她为自己的信仰和心气而活着,没有了那些她所相信的东西,她宁愿去死,所以焚稿后她就死了—火里烧的不是诗稿,是相信。宝钗能在贾府如鱼得水,是因为她适应这个环境。人对于环境的适应都是在后天中慢慢锻炼出来的,能不能去适应环境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能力。宝钗所处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锻炼这种能力的条件,她又选择要成为贾府少奶奶,所以她能跟贾宝玉成婚,从某种意义上赢过了黛玉。
宝黛能够相爱相惜在于他们都有一个突出的特质—“叛逆”。这种叛逆不是现在说的狭义上的叛逆。他们所携带着一种反抗精神,在贾府这个压抑封建的笼子里不断挣扎。虽然注定他们最后不可能成功。但我很佩服他们,追求真理的过程远比追求到的结果重要,何况在那种亭台楼阁游园遛鸟的生活中还保有一颗本心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有压抑的地方就会有反抗,如果没有反抗爆发出来,压抑下的人性就会扭曲变形。贾府越是三纲五常人伦道德,就越是有类似于扒灰通奸之类的事情出现。控制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演变为专制就很可怕了。
现在有很多讨论说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是要选择成为黛玉还是宝钗。不管你是要成为黛玉还是宝钗,这些话题的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你去选择了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脚踏实地付诸实践那这个话题才有意义。我最怕成为的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式的“螃蟹”人物。
虽然绝大部分时间我却都在摇摆,都在迷茫,而并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我是谁?我要去干什么?将来我要在社会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办法解决好自我统一性的问题,想不清这些问题的答案。我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候感到了关于这部分强烈的共鸣,这是一种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痛苦过程,但是用文字又很难丰满地描绘出那种迷惘。成长本身就是个诉不尽的母题。
我们会成长,我们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经历一些苦难。我发现我曾经同情的一些遭遇发生在了我的身上。看到那些薄命司的批命,作为一个看客,我同情过很多大观园里的女孩。迎春很懦弱,也没有出众的才情,最后惶惶而死;探春再怎么要强终归就是个庶出,最后远走他乡。但现实是,我也没有出众的才情,我也很好强并汲汲在追求一些可能现在我的能力还拿不到的东西。爸爸说他年轻的时候把梦想藏起来了打算以后再实现,但是后来有了妈妈、有了我、有了弟弟有了生活他都快忘记梦想是什么了。我好担心有一天我也忘记了我的梦想是什么。
有关红楼梦的演讲稿3
秦可卿是宁国府贾蓉的妻子,在贾母看来是重孙辈的媳妇,其父秦邦业,工部营缮郎,是贾政属下的官员,因着这层关系,才和宁国府贾珍做的亲。秦可卿虽是秦邦业抱养的女儿,却是聪明过人,模样又好,人又和气,贾府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不喜欢的。
如此天仙般的人才,“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天长日久,身体就渐渐地亏虚下来了。好在宁府只有的人家,请医生是不成问题的。话就从这里说起: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一.病症
神医张友士描述秦可卿的症状是:
“心气虚而生火,肝家气滞血亏,肺经气分太虚,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用尤氏的话通俗地说就是:“经期有两个多月没来,……,到了下半天就懒待动,话也懒待说,眼神也发眩。”胃口差;
神医给开的药方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此病不是什么恶疾,但是因为是心病,病根不除,病就难好。神医能号脉开方,对症下药,却无法医治心病,也就枉然。
二.荣国府怎样请太医
三十一回,宝玉踢伤袭人后,第二日找王济仁太医来亲自确问丸药。王太医连袭人的手都没摸着;
四十二回,贾母游园伤风,第二日找王太医,按规矩“老妈妈请贾母进幔子去坐”,还是贾母称自己年纪大了,找了个理由给自己特事特办了,才没有避到幔子里去;
五十一回,说到晴雯生病,贾宝玉要请太医来给晴雯看病,那得先告诉了大奶奶(李纨),然后遣人去太医院请。直至太医来到,连丫鬟晴雯的面都没见着,把脉还得拿帕子掩了手,你瞧瞧这身份。
六十九回,贾琏请来了个胡太医来给尤二姐看病,规矩也是隔了帐幔的;
……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知道,荣国府的太太、奶奶、小姐甚至大丫鬟们得了病,医生看病把脉时是需要隔着帐幔的,不仅连面见不着,有的连手都不给看呢。
三.秦可卿看病
瞧贾珍对秦可卿病情的'关心程度,我们可以猜到,给秦可卿看病的,必然都是太医院的好医生,可能是怕一个医生力气不够大,于是就请了三四个医生。
接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医师给病人看病就是两件事:看病、开方;病家自行按方抓药、熬药。一般来说,一个方子总得抓几副药,每天一副煎吃,少则两三日、多则六七天后,这秦可卿看病却很是蹊跷。
问题一,医生为什么那么殷勤?
无论是几个医生看病,看起来这几个医师相互之间比较和谐,方子也是大家商量着立的。甭管这方子是怎么立的,开完方子后,医生的事情就结束了,一般情况下,第二天是不会自动再到病患家去的。可是按照尤氏的口吻,这群大夫“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
大少看法,这群医生天天来宁府,必是秦可卿叫人请来的。
有人也问说难道不可能是医生自己跑来的吗?大少说当然不可能。宁荣二府同出一脉,规矩基本一样,未经召唤,一个太医想要跑到宁府深宅内院,就算这个太医想见少奶奶的动力有无限,也是不大可能得逞的。而且,在宁荣二府,太医们享受的“年薪制”,无论出几趟诊,一例都是四个节上送礼的,没来由的多跑,可能是白费力气。
所以,这群太医必然是秦可卿叫人请来的。
问题二,秦可卿为什么换四五遍衣裳?
对,太医来给看病,秦可卿为什么要换衣裳?
秦可卿是秦邦业抱养的女儿,秦邦业的亲生儿子秦钟为上学的事情,都大费周章只为附学贾府,可见秦可卿寒门出身,嫁入宁府后,这样的富贵荣华,极大地满足了她的虚荣心,同时也越发地激起了秦可卿争强好胜的心性,于是她不失一切时机要在人前含蓄地显摆,还记得第五回中描写出来秦可卿卧房的样子吗?
问题三,秦可卿怎样看病?
书中没有说到太医们如何给秦可卿看病,但是在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有几句描写,“于是,贾蓉同了进去。到了贾蓉居室,见了秦氏,向贾蓉说道:‘这就是尊夫人了?’”说的是到了卧室,直接就见到了秦氏,并非太医给晴雯、尤二姐等人看病的标准,而且到把脉时,“家下媳妇们捧过大迎枕来,一面给秦氏拉着袖口,露出脉来。”这里非常清楚的,秦氏看病时没有按照贾府规矩躲在帐幔之中。这难道是在暗示秦氏不守规矩吗?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问题二的答案了。
看到这里,大少也不禁黯然。秦可卿这不是看病,倒像是私人定制的时装秀了,身体虚弱至此,虚荣心却如此之盛,且行事不守规矩,看来日常有所踏错也在所难免了。而这贾蓉得有多不待见他这媳妇,才能使得秦氏无聊到如此地步?难怪古话说的,侯门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