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
《物理学史》由金刚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发展的梗概,分为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对于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领域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绍。本书较为突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于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此外,部分章节后还附有阅读材料,主要介绍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几百年前,物理学叫自然科学,被人们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一部经典物理学著作就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源地。学习物理学史会告诉我们,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哲学思潮有联系。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反过来又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物理学的进展往往给哲学的进展提供新鲜例证,而哲学也常对自然科学指出前进的方向。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黑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4、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5、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6、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2
20xx年泰州市高中物理暑期培训于7月22日在泰州举行,此次培训请来了江苏省金陵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徐锐老师,他从自己的教学体会出发,和老师们分享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大家受益匪浅。下面我结合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的学情、教情谈谈自己接受培训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然后再谈创新,否则会是一句空话。比如我们在学物理学科尤其强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每节课老师都给出大量习题让学生思考,再拓展、分析,这种纯粹的习题分析时间久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我们教师不妨学着用活动带动思考。比如在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节时,可以让每位学生取出铅笔、直尺、白纸,在用铅笔沿直尺画线的同时让直尺沿纸面向上移动,看看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线。我想全班同学画出来的线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选几种典型的类型,展示给学生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线条呢?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达到师生研讨的目的。有些同学画出的是曲线,其中弯曲的方向会有不同,也会有一些同学画出的几乎是直线。实际上铅笔参与了两个运动,涉及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当两个分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时,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另一分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合运动是曲线运动,并拐向受力的这一方向等等。
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予以高度重视,我们在讲到实验这部分内容大致步骤是这样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这样按程序来好像就是将考试要考的内容告诉学生,学生学习缺乏源动力,也未必知道为何用这种器材,用此类装置。比如,高一上学期提到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个小问题:小车从某一高处沿长木板向下滑动,很显然运动越来越快,速度逐渐增大,那么我们能否知道小车运动速度的具体值呢?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也许会有同学提出用卷尺测量长木板的长度,用秒表计时,然后用公式计算速度。当同学们真正做了实验后才发现,这样测时间误差太大了,实验理论讲得通,但实验可操作性难度较大。教师借机引出打点计时器,体会其神奇之处。再接着讨论实验的相关内容,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比如说,讲解螺旋测微器与游标卡尺时不直接讲原理,多提问题。练习本的长度、宽度我们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尺寸很小的物体如一根铜丝和一个摆球的'直径如何测量呢?从而引出以上两种精密长度测量仪器。以上所举两个实例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问题,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走上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这点在我们习题教学中同样重要。
初、高中物理的难度差距较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初中大部分已知条件由数字给出条件,而高中却很多是字母作为已知条件。所以高一的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条件由数字给出。比如:一个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s内速度由4m/s增加到8m/s,求这段时间的位移是多少?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教师要多提几个小问题,分台阶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会觉得很累,教师讲得也很生硬,两种方式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习题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延伸,从学生问题出发,思考教学改进的办法。我们在平时批改作业时会发现学生会计算出纸带运动的速度为33m/s,这相当于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速度,显然是一个错误答案,学生做错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检查答案,对33m/s这个速度没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渗透。提到太阳和地球的质量关系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比较,如果太阳是100Kg的大西瓜,地球则是0.3g的小颗粒,这样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所以,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某种程度上正是反映老师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暑期培训的一点心得体会,我也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思考,多实践。
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3
本学期我们生科专业开设了3门实验课,在实验课中,我学到了很多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习不到的东西,尤其是物理光学实验。它教会我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态度,对待科学,对待学习。为期七周的的.大学物理实验就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回顾这七周的学习,感觉十分的充实,通过亲自动手,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我很感谢能够有机会学习物理实验,因为每一位老师都教会了我很多。每次上实验课,老师都给我们认真的讲解实验原理,轮到我们自己动手的时候,老师还常常给予我们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做出来。有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耽误了时间,老师也总是陪着我们直到最后一名同学做完实验。
在大学物理实验课即将结束之时,我对在这一年来的学习进行了总结,总结这一年来的收获与不足。取之长、补之短,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受用。下面我就对我这一年所学到的东西做一个概述:
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4
种子的责任是开花结果,园丁的责任是料理花园,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作为学生,我们的责任是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最近我又读了一本叫做《世界上最软最软的物理书》这本书。
从这本书上我了解到以前我所不知道的很多知识,比如为什么过山车没有发动机还可以跑得那么快?为什么我们在溜冰的时候很不容易停下来?是什么让星星发出闪烁的光芒?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我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我问妈妈为什么别人会知道的这么多,而我却不知道呢?妈妈说那是因为这些答案都是这些科学家通过无数次的研究,实验而得来的。
现在我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问,如果我们自己能动动脑子,动动手,也许我们自己也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妈妈说,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还要学会积极的动脑动手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
现在的我只是蓝天下一只正在学习飞翔的雏鹰,要想长成威武潇洒、自由翱翔的老鹰,只有不断尝试,勤于探索,迎难而上。学习之路是一条荆棘之路,只有掌握技巧,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我要从现在起学会多想多问多动脑子,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科学。同学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5
《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主要著作之一,思想绵密,风格古朴,不逞辞藻。译者为了保存这种特点,采取了直译的原则。于不易明白的地方适当加了一些注释。这样一来,只要细心读去是可以读懂的。
《物理学》是一部二千三百多年前的著作。那个时候古代希腊的哲学虽已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内容已很丰富,但要写一本像《物理学》这样全面的论着还是有困难的。困难之一在于,那个时候哲学和自然科学(当时是不分的)毕竟还很幼稚,希腊文中还没有足够的'现成的哲学术语。因此,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在《物理学》中使用了一些不精确的日常生活用语表达复杂的学术概念,
当初作者写作的这种困难今天成了译者翻译的困难了。怎么办?对两种情况我作了不同的处理。
(一)随着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有关学科的发展,后世出现了相当的术语的,我们对两者的内涵进行了仔细的比较和推敲,凡能证明是一个东西的,我们便用了后世的术语翻译它们了。属于这一类的,除了上述“实体”、“存在”、“本质”等外。
(二)当初亚里士多德当作术语,但后来在哲学上没有形成重要概念,因而没有再出现相当的术语,也就是说从术语的队伍里消失了的。对于《物理学》的这些术语我虽然经过努力想尽可能将它们译得像个术语一些,但是其中译者自己就满意的不多。然而,于无可奈何之余也只好先公之于众,求得大家指教了。
这个中译本系从勒布古典丛书(1929年纽约版)希腊文原文直接译出。勒布古典丛书本附有佛朗西斯·科福德(FrancisM.Cornford)的英文译文,本意便于人们对照阅读,然而这位英译者片面追求英文本身的形式完美,因辞害意的地方很多,我不大参考它。在我对初稿进行修改时,郭斌和老师指点参考罗斯(Ross)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英译本。我找到了它的1930年牛津版。这个本子比较接近原文。希腊文分词和动词不定式用意是比较难把握的,这个英文译本在处理这些难点上对我有不少启发。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郭斌和老师除了不断给予热情鼓励而外,还具体帮助解决了不少希腊文方面的疑难,最后又全篇校读一过,在此对他表示难忘的谢意。全稿译成后,曾请汪子嵩同志根据英译本进行校阅,并此致谢。还要感谢陈兆福同志,他愿意把自己编成的《亚里士多德生平和著作年表》附在这本书后,为它增光。
【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物理培训心得体会07-12
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01-06
初中物理实验心得体会09-06
高中物理培训心得体会01-30
物理学习心得体会02-02
物理培训总结06-18
读书的心得体会(精选)11-22
读书的心得体会01-06
读书讲座心得体会01-05
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