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的观后感锦集(15篇)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大事》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1
《人生大事》的导演刘江江谈起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他说:“我逐渐意识到,原来葬礼是活人办给活人看的。当所有人聚集在葬礼上缅怀逝者,回顾他的一生,讲述自己和他的感情,为他入殓穿衣、守灵吊唁、烧纸出殡……原来葬礼上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治愈活着的人。”原来他是想通过拍摄一部“死亡影片”,表达他对逝去亲人的眷恋和对生命的珍爱啊。
《人生大事》,英文名Lighting up the stars。当镜头对准殡葬店的店名“上天堂”,当小文告诉老师她的家长是“种星星的人”,当莫老爷子去世后他的骨灰化成满天的星花与烟火在夜空中闪烁,我选择相信:那些原本离开了我们的'亲人,其实都去了天堂,他们化作了漫天的繁星照耀着我们;所以,每当地上少个人,天上就会多颗星,而每一颗闪烁的星星,都是我们失去的亲人在跟地上的我们说话,他们其实从来不曾远离,只是换一个地点、换一种方式,继续爱着我们。
同事孙老师说:这是一部讲述死亡的电影,却满眼都是活着的珍贵。在今天这个“后疫情时代”,这样的情绪弥足珍贵,它会让我们想起多久没有见过面的亲人、多久没有关心过的朋友。在乏善可陈了太久的电影院里,《人生大事》或许能够为我们扮演短短两个小时的“摆渡人”,载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人间烟火,感悟生命的温度。
一同观影的闺蜜小雨说: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地看完整场电影。常把“以后”挂在嘴边的我,多了一些身在当下的紧迫。贪生的我,也多了一点变成烟花的勇气。尽管什么都留不住,可我还是喜欢这人间的喧闹和悲喜。我想外婆了,也不知道哪一颗星星是外婆的眼睛。
从电影院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一定接受了一场爱的洗礼,对人生、对死亡、对爱,会有一些新的理解吧。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2
昨日上午同学选了4D电影《侏罗纪世界3》,我则选了看起来不那么闹腾的《人生大事》。
初闻其名,我联想到古人的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看完电影,个人认为,名字改为《种下满天星》,或是《种星星的人》,可能更妥帖。
电影用的是四川方言,莫名有些亲切。
主角名字是莫三妹(朱一龙饰演,孙大圣),实际是三哥。另一位主演是小文(杨恩又饰演,哪吒),父女情深。
电影中的哪吒,孙大圣,有传统,也有童趣。
电影中讨厌的舅妈,懦弱的`舅舅,木偶般的哥哥,让人反省现实生活中的麻木。
几处哭点,止不住的眼泪,也只是联系到自己的亲人,心有遗憾的映射。
看电影,何尝不是观自己?
死是人生大事,但人生处处的过程,其实也是结果。
且蹲下身来,沉下心去,保持善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3
每次,遇到一部好的电影,都觉得很荣幸。电影,其实,是一本形于色,付于声的书,用戏剧在诠释生活并补足生活,《人生大事》是一本,并不会厌的书。
我以为它悲情,其实并不,小文的人生浓缩了市井里最悲情的角色,莫三妹浑浑噩噩的人生,因为小文,多了光亮,一个是童年正在悲惨,一个是有过残缺不全的童年,他们,是互相取暖吧。
还有,是不是,大人们,毕生追寻的都是在弥补自己残缺的童年呢?三妹对小文的爱,其实就是弥补童年的缺爱吧。上一辈非打即骂,永远不被赞扬的爱,即使成年后,在生活里被理解了,也终究无法释怀,因为童年,无法再来。
中国人向来是看重死后哀荣,三妹从对白事的不理解,到渐渐体会他所做的事能带给逝者亲属的.安慰,并逐渐成为真正的种星星的人。
没有人可以预知自己的身后事,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想让留在这个世界的亲人可以不用太伤心,不会太难过,三妹,带着他种星星的队伍,在市井里穿行,把一颗颗星星送上天,也送走了难以说爱的老父亲。
镜头一直锁定在,窄巷,杂乱,冲突的环境里,仿佛,就是我们童年生活的场景。
可是,它不悲伤,也没有故作悲情,大概是上了年纪的原因,已经渐渐少了很多情绪,对悲,其实不会大悲,对喜,其实也没有很多喜,所以,它的温情,让我觉得会会心一笑,然后,对生活以歌。
粉色的,画满星星的骨灰盒,飞上天和烟花做伴的葬礼,想念亲人的时候,就抬头看看星空,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愿思念化作星星伴我们温暖前行。
看完出了影院,在路过的水果店买了一个大大的桃子,然后,像他们一样,狠狠的咬了一大口,脆脆的,香甜的,声音,真好。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4
《人生大事》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相互温暖和治愈的故事。说到葬礼,我们经常避免谈论秘密,死者已经走了。但经历过的人知道,在最后一次旅行中,我们经常告别他们,最后表达我们不愿意放弃。
故事围绕着殡葬师莫三美展开,但并不沉重。他们有和我们一样的日常生活,甚至像邻居和朋友一样生活。小文的出现打破了莫三美颓废却没有波澜的生活。
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小文的纯真和对三哥的依赖,让他在没有发现的时候有了责任感,有了关心的事情,有了关心的人。小文不再害怕没有奶奶的日子,从此有了家。
虽然三哥很不幸,但他很幸运,因为莫爸爸真的很爱他,小文非常信任他,他的朋友也支持他。小文也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善良的三哥。
故事没有太多的意外和转折点,但足够温暖。正如莫爸爸所说,生活除了死亡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珍惜你周围的人。这并不完美,但这就是生活,导演和编剧告诉了我们一个似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的故事。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5
奔着美团上9.6的评分,我完成了在六库的第一次观影活动,也算是新生活中又一个“零”的突破。刘江江执导的《人生大事》,英文名:LIGHTING UP THE STARS(点亮星星)。入场前我也反复期待:何为人生大事?“点亮星星”的英文翻译又有什么深意。这些内容,在观看完毕后终于有了解答,也给我一些思考。作为一个不常看甚至不喜看电影的人,我对影视的审美缺乏眼光,更乏善可陈,因此写下的东西远谈不上为影评。
莫三妹(朱一龙饰)和武小文(杨恩又饰)的角色设置,给我很大的新鲜感。这两人跌宕起伏的故事纠葛是本剧的线索所在,亦是全剧的关键。
这部剧有太多针砭时弊的地方,就像一束束光,射进了人们心中最黑暗的角落,照亮那些从来被人忽视但又最令人痛心的地方。
一、生与死
故事的开篇,便是小文外婆的去世。僵硬的遗体、殡葬师的出场、殡仪馆的场景,使我一开始对这部剧竟有一丝丝抵触。是否剧情太过于“开门见山”,是否情节设置太过“直白”呢……转念一想,这大概是我的心理作祟。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死”是不吉利的,是应该避讳的,我想这样的观念确实已经深入我心,这方面我的确是个“传统”的国人。
中国人畏惧死亡,可谓谈虎色变,甚至忌讳在言语中提及。古代帝王常有求生不老的行为,中国人的神话中,有“长生不老”的愿望,这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皆知,生命从来到去,有自然的规律,但却常没有一种正确的生死观念。在当下中国,有这样一种丑态:父母在时不尽孝,甚至有死于榻上才发现者;然父母去世后大操大办,搞排场,请专人来哭灵,表示自己之“孝”,以至于竞相攀比,形成极差的乡俗风气,着实可恨。剧中,小文外婆的去世的情境,便是很好的说明,年幼的小文并不知道迟迟不接电话的外婆已经死亡,更是苦苦纠缠殡葬师莫三妹以寻求外婆下落,甚至为寻找外婆而大闹殡仪馆。小文的少知和舅舅的软弱、舅妈的绝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依为命的婆孙俩或许是当下许许多多这样残破家庭的写照。同样,因拆迁款而对子女心灰意冷的老头,破天荒地搞了一出“活出丧”的闹剧,同样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人生一世,谁都要走向终点。无论是被烧成烟,还是骨灰伴随烟花变成星星,它的实质都是终结。这部剧,或许能教会我们部分人认识生命,正视死亡。既然这一天总会来临,你又会选择怎样的人生?这个问题,必然是人各有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到最后一时刻的我们一定都会有很多很多的遗憾,也会有许多牵挂的人事,剧中的外婆、“老六”、小女孩、莫老头(罗京民饰)的去世,留下的是另一群人的痛苦,当然这即将与逝者无关了,人世间的疾苦莫过于此。鉴于此,我想人活着的时候更应该选择宽容和温暖,做好身前事,毕竟人生的转折,我们无法预料。
二、关于职业
子承父业的莫三妹是一名殡葬师。从事这个职业,他常常被人边缘化,甚至污名化,就连他自己,也从小就对自己鄙夷,对父亲很失望。但就是这样一个职业,能给逝者最后的尊严,送走人的最后一程。这是莫老头坚守的原因。他的一生,见证了多少人的最后一程,人世间的冷暖悲喜全在他心里。因此他说,做这一行要有一颗“圣人心”,这是对人性与生命的尊重,深刻阐释了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以人为本。“圣人心”,我粗浅理解为“公心”,区别以“私利心”。殡葬师,给逝者以形体美,冒传统心理之大不韪,甚至要复原因车祸而毁坏的躯体,捞江底的沉尸,这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给从业者带来极大的挑战。这仅仅是高额收入就能吸引人去做的吗?莫老头说“这一行有能耐的人看不上,没能耐的人干不了”。若没有一颗“公心”,没有对人性和生命的尊重,恐怕确实做不了这个行业,若莫三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他也做不好这份工作。
职业的认同感,首先来自于从业者本身,对职业的认知,不能仅怀有私心。养家糊口固然是就业的第一驱动力,但除此之外还应加入职业道德。若为牟利而泯灭天良,这样的职业必然为人不耻。唯有怀一颗“圣人心”,手中的职业有了温情,才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意义。这对教书育人的我,有极大的启示。
对职业的包容,来自于社会。莫三妹常被人恶语相向:“吃死人饭”,主营婚庆的邻店生意总是火爆,自家冷门的“上天堂”店总显得格格不入、不合时宜。平日里人们对莫三妹避之不及,但有事相求时才意识到他的重要性,这是中国人观念中的“死者为大”使然。也正是莫三妹的坚守,填补了人们这一心灵空白。所谓“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或许让我们更好地看清世人可耻的功利心。
三、道路的选择
剧中的莫三妹曾因一时冲动坐过牢,出狱后又遭遇情感变故,这让他更加暴躁,三句话不离“老子”,糟糕的家庭关系,从事连自己都厌恶的职业,在大众眼里,这样的人是“不干净”的,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人生似乎注定是失败的。同样“不干净”的还有当过小偷的同行王建仁(王戈饰),因年少无知而伤痕累累的武小文生母海菲(李春媛饰),他们都有不被看好的过去,但并不等于他们不能有一个改正的机会和美好的未来。剧情设计也从侧面戳中当今社会问题的一些要害:家庭教育与监管的缺失、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社会毒瘤的铲除等等,由此引发的悲剧比比皆是。剧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大结局,在沉浸于剧情的哭与笑中,我们都在感悟。人生大事,莫过于人的逝去,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救赎,追寻幸福与光明的过程,有些人总是一帆风顺,有些人也曾误入歧途,有些人则彻底堕入深渊,愿天下世人,皆能务正业,走正道。
潦潦绪绪,行笔于此,仔细想来还是漏掉了剧本中许多珍贵的信息,那些东西或者又会给我不一样的思考。急剧反转的剧情或许会成为它的缺陷,但需要指出的是,能切中要害,能戳中泪点,能唤醒灵魂,我便认为这是一部好剧。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6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开丧葬店的小混混——莫三妹。另一个小主角小文——一个刚刚失去了外婆的小女孩,或者说是小哪吒。刑满释放、殡葬师、被戴绿帽、被爹嫌弃。影片这个主人公(莫三妹)确实够倒霉的,日子就对他来说就是“煎熬”,但是慢慢的,他在这“难熬”的人生当中得到了救赎。“小文”像一个闹腾不停的小哪吒,把他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他就像一只被压在五指山下的猴子,“被迫”开始了一段双向治愈之旅。
小文从小和外婆相依为命,她不懂得什么是“死亡”,她只知道是莫三妹带走了她外婆。想要找到外婆,必须找到这个“偷走”外婆的人。又因为亲人不愿意带上这个累赘,小文就这样阴差阳错的赖在了莫三妹这里。从互生敌意到相依相伴,期间发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小文的到来,让莫三妹的生活有了色彩,他终于有一件上心的事情了,终于意识到了责任。而莫三妹这个“父亲”的角色,让小文重新感受到了亲情,从此她不再是孤身一人,她也有爸爸了。
打打闹闹、嬉嬉笑笑,我想大家都会为这一场双向治愈感动。生活可能有很多不如意,但是找到生命的责任与意义,就能让生活重新充满烟火气。
为什么大家纷纷表扬《人生大事》,因为它把中国人总是忌讳的死亡通过生活点滴摊在台面上诉说。这个题材启发了我们对于生死的思考。
人们听到殡葬师这几个字总会忍不住噤声,殡葬行业像一盏冥灯,让人看到就避之不及。其实这并没有什么讳莫如深的,殡葬师只是一份职业,一份和医生同样伟大的职业。殡葬行业也是千百个行业中的一种,并无特殊。
之前莫三妹一直对自己的职业很不喜欢,众人对殡葬行业的歧视也埋在他心中。自己都觉得这个职业“晦气”,那如何让别人对此改观呢?正所谓人只有瞧得上自己,别人才会瞧得上你,做任何行业都一样。后来在小文的帮助下,三妹和父亲和解,他开始理解父亲,理解自己职业的意义,获得了客户的信赖,重启了人生,成为一个“种星星的`人”。《人生大事》的英文名为《lighting up the stars》(点亮繁星),巧妙地将“殡葬师是种星星的人”这个童话般的理念“灌输”给小文,也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殡葬师的使命:陪伴逝者走完最后一程,送往天上化作繁星。这份特定的仪式不是晦气,不应该成为禁忌,反而承载着生死之间永恒铭记的道别。
我们也可以重新定义并认识“生与死”。剧中父亲说:“人生除死无大事”。其实生和死都是人生大事。生是生机活力,是新生。死是人世永隔,是离别。人们总是愿意见生,但是也不必忌讳死。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大事,它并非想象的那么阴森可怖。即便是微弱如萤火之光的生命,也充满着独特的光芒与力量,指引着每一个人更有勇气地直面生活。所以,坦然面对生死,走好人生每一程。“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珍惜当下永远是最优解”。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7
最爱公主的并非王子,而是国王和王后。
一题记
今天上午,我受邀随表哥去参加家人同事孩子的婚礼,场地就在瑞丰园。
当表哥随礼之后,我们找了一个靠近T台的圆桌坐下,人已经快来齐了,婚礼也随即准备开始。由两位证婚人讲话后,婚礼也随之开始。
首先是新郎入场,接着新娘从T台一头慢慢向前走。新郎用歌声将美若天仙的新娘领到舞台中央,经过一些琐碎的婚礼典礼流程后,来到了最重要环节——双方父母入场,可在这个环节上,一片哭声让婚礼氛围有些低沉。
在新郎新娘叫完对方父母“爸妈”后,由女方家人将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中并讲话。在一旁犹如仙女下凡,打扮得像公主一样的作文吧新娘,紧紧握着她父母的手,而她的父母,似乎也不愿意松手。新娘父亲在讲话刚开抬时语调还很平静,当讲到“我就把女儿交给你”时,声音有一丝颤抖,把自己娇滴滴养大的女儿交到别人手中,叫谁能舍得?在一旁的女儿强忍泪水,老父亲则已经红了眼眶。在老父亲一番声情并茂的讲话后,他将新娘那只白如玉盘的纤纤细手放入了新郎手中后,就和亲家依次下台。女孩流下眼泪,新郎为她擦拭,老父亲和母亲一步三回头,一眶眼泪。台下一片寂静……
我仿佛看到了我和妹妹身着一席婚衣,头戴婚纱,手捧着一束花朵。爸爸妈妈把我们的手放进别人手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父母该是多么的不舍与苦涩。血浓于水,父母从小把女儿含辛菇苦地养大,却终要成为别人的儿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最爱公主的并非王子,而是国王和王后。国王与王后永远是公主最温暖的港湾,永远是公主最牢固的靠山。父母对孩子的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溪,永不停止。
人生大事莫过于:学习、结婚、生子、老去。每件大事过后,我们会和以往的自己说再见。但不论我们经历多少大风大雨,父母都会一味包庇我们;但不论我们经过了多少人生大事,回头看父母,他们仍把我们当小孩子。
当我们度过人生大事后,请扭头,回头看,一直在背后爱我们的父母,他们一直在,一直在宠我们……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8
一场电影,五次落泪。演绎的是故事情节,看到的是生活经历。一部关于亲情和死亡的电影,让人看到了世间冷暖。
孤儿,被爱,被嫌弃,被怜悯,被折腾,最后倾尽全力找回自己想要的生活空间,多么励志又可怜的成长经历。
男主角的生活不容易,也同样经历着不被爱,不被重视,被抛弃,被嫌弃,被怀疑,被伤害,孤独且没有目标的人生,几乎谈不上有意义。
但是上天总会拯救一个善良的人,安排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小孩子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最后获得救赎的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生命。
第一次流泪:互相嫌弃,彼此治愈
父母子女就是这样,他们都有独立的个体。电影《人生大事》一开场就上演了一场追与追不上的故事,一觉醒来,小姑娘就追不上外婆的脚步了,一不小心,小姑娘连外婆的影子都追不上了,于是小姑娘去追那个带走外婆的人。一路上那种拼命的劲儿,那种害怕失去的感受,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忘我的奔跑,我泪奔了。
没有别的,因为我也是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我的每一次蜕变和成长,都在外婆的眼里嘴里心里……
所以我很多年都害怕自己追不上外婆,所以拼命的靠近,竭尽所能的调整自己的步伐和距离靠近外婆,其实就是害怕有那么一天像电影里的小姑娘一样,什么都追不上。
男主角当然嫌弃这样一个惹事儿麻烦的小女孩,因为他已经看惯了生老病死,当下的一切无非就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小部分,太正常不过了,习以为常就会麻木,麻木就会厌倦,厌倦就会让生活变得平平无奇,直至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
正是这样两个相互嫌弃的人,可能才是最能治愈彼此的人,大概这就是以前学习到的负负得正吧。
还是那句古话“有的童年治愈一生,有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第二次流泪:行业歧视,亲情淡薄
每当我介绍自己的大学专业和工作岗位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老不正经了,因为我是男的,我还是一秘书。大家听最多的就是“女秘书”,我这一男秘书是怎么会事儿?
行业歧视在这个社会依然存在,而且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千年不变。电影中男主角是殡葬行业,在现如今,这个行业依然像一盏冥灯,让几乎所有的人听到就感受到莫名其妙的距离。
男主角年纪轻轻就做这个,当然不受人待见。小女孩孤苦伶仃跟着外婆生活,无依无靠无能为力,当然不受舅舅舅妈的待见。常言道后妈难当,可又有谁知道这孤儿的亲戚更是难上加难。
看到小女孩被舅舅家如此对待的时候,我又泪奔了。
第三次流泪:抬头看星星是故事,低头讨生活是人生,电影里好多次提到星星,还有一句台词是“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小姑娘告诉老师说爸妈是“种星星的人”,男主角告诉小女孩,外婆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关于星星,我们小时候在院子里躺在竹席子上乘凉看星星听故事的场景,应该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忘记不了的记忆吧,那种日子还有吗?那种快乐悠闲还有吗?那时候的.那些人还在吗?
太让人泪奔了。
我们为了生活,为了活着,已经多久没有抬头看星空了,我们一头扎进生活的土壤里,巴不得可以立刻发芽开花结果,可当我们有朝一日抬头看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物是人非,一切都来不及了,一切都不是自己喜欢、曾经想要的样子了。
而这一切,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就是最普通的人生啊。
第四次流泪:生活的重心和生命的意义
作为男性,有时候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是重心,工作、升职、赚钱、社交到处都是重心,唯独自己不是,从来都在忙碌和奔波,从来都没有停下来想过自己,重心太多了,生命反而没有了意义。
赚了很多的钱,生命没了;工作努力做到了极致,亲情友情爱情没了;忙忙碌碌争分夺秒为他人,自己没了。
电影后半段,男主角把小女孩送走,在雨中狂追出租车的时候;男主角送完小女孩又得知父亲去世消息的时候;小女孩自己找回来,说出男主角的家庭地址的时候;好几个段落都让人泪奔,那种失去感、获得感、那种挣扎、无助、心痛、恐惧、喜悦,都让人不得不泪流满面。
人生大事观后感这个周末的天公一直淅淅沥沥诉说着自己的心情,比毛毛雨略大些的雨点断断续续不停,给前两天燥热的天气带来些许清凉,虽然难免有些出行的不便,却让整个世界变得清新了起来。闲来无事,便约许久不见的朋友去看了一场最近评分很高的电影——《人生大事》。
碍于我素来就有假使提前看了过多某部电影或电视剧剧透或者剧情介绍,再看就味同嚼蜡的怪癖,便连电影简介都没有点开就进了影院。群众的眼睛果然是锃光瓦亮的,它的确没有让我失望。今天的场次本来是晚上七点的,但到了时间大屏幕还是白白的一片,一度让我以为工作人员忘了开机,直到七点零二的时候才开始进入新电影广告宣传阶段,三分钟的广告过后正式切入正题。第一幕是一个扎着两个小犄角宛如“小哪吒”一般的三四岁小女孩(小文)和一位婆婆躺在床上睡觉,婆婆的电话响了,小女孩醒了,她一遍遍喊“外婆”,拉外婆,外婆都没有回应。我们知道,外婆已经去世了。但是小女孩显然不知道去世是什么,她看着协助料理后事的“上天堂”门店工作人员(其中包括男主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和他的搭档小胖)要把外婆抬走,拿着“红缨枪”就对莫三妹下手了。可是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小哪吒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家把外婆装进一个写着“奠”字的大盒子里抬走了,而比她大几岁的表哥告诉她外婆死了,要被装进盒子里送去殡仪馆火化,她再也见不到外婆了。小女孩便追着灵车开始奔跑,她追着跑了好久好久,一直追到莫三妹他们从殡仪馆回到门店。她真的像哪吒一样站在了店门口,拿着红缨枪让莫三妹还自己的外婆,场面一度变得混乱。接着,以饰演“哮天犬”闻名的男演员陈创(小文舅舅)把小女孩接走了,而号称“齐天大圣”的莫三妹和“小哪吒”小文的故事开始了。
莫三妹是一个曾经为喜欢的人打架而进过监狱的小混混,人称“三哥”。他自认为从小被父亲管束不受父亲待见而叛逆作妖,对任何事情都不上心,甚至连接手经营“上天堂”也只是为了“骗取”房本好迎娶心爱的姑娘熙熙。他满口脏话,被人指指点点,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彼时的他可能心里眼里都是灰的,除了和熙熙聊天的时候。但是当他开心地去找自己喜欢的女孩儿的时候却意外得知自己拿命去爱的姑娘居然要和那个自己当初为她拼命的男人结婚了。打脸来得猝不及防。莫三妹似乎也“一无所有”了,而同样一无所有的还有小文。她无父无母,的外婆也去世了,“妻管严”的舅舅也对她爱莫能助,只得暂时把她放在莫三妹的店里。就这样,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开始了互相取暖的日子,他们从最初的对立慢慢变得亲近,密不可分。中间穿插了许多令人忍不住落泪的情节,建议观看时备好纸巾。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被他们之间的情感互动打动,还有那些温暖而美好的话语,比如外婆给小文的一则则语音信息。而我感触最深的却是莫三妹的父亲躺在病床上说的那几句话。他说,“人生就像一本书,你翻到最后一页才知道。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是省略号”。他说,“人生除了死,无大事”(这句话应该也是电影片名的来由之一)。他说,“他终于有上心的了”。每一句话都满含哲思,令人寻味不尽,尽管有的话我并不是第一次听见,却依然觉得深刻不已。人生处于顺境固然好过如意,难得的是身处逆境依然不放弃不气馁,就像有句话说的“人从悲伤中落落大方走出来的都是艺术家”,从逆境中翻盘改命的亦是。
电影的最后,莫三妹和小文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完成了彼此的救赎。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就算不能迎来电影里的happy ending,也希望我们这一生回首无悔满是感动。人生无非是一场从生到死的旅行,旅途中每一件貌似不起眼的事情可能都是大事,也可能每一件事情相较于或长或短的人生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无论是什么,它都曾light up过你旅途中的一程。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9
种星的人是这部电影赋予殡葬业的特殊称号。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我曾经坐在山野里,抬头看着每一颗星星。如果科学灌输太多,就会失去感情。我一直在想象宇宙恒星的存在,但我没想到每一颗星都可能是某人心中最难忘的人。
仲夏夜延江路,小文和三哥会不会经常遥望星河,想念自己的祖母和父亲?
在我心里,小文是个小哪吒,跳起来,调皮,却把该放在心里的人放在心里。我和奶奶一起长大,但一天早上我醒来,奶奶匆匆离开了。小文,别难过。如果你睡着了,奶奶会变成星星,落入你的梦中;小文,不要难过。如果你难过,坐在天堂外的石凳上,看天上的星星,听奶奶的声音,奶奶就在你身边。
失去了奶奶,小文也收获了一个温暖的父亲,不是吗?
短短两个小时涵盖了三哥转型的一年。从最初的自私,对生活没有方向的三兄弟到一个爱女儿的好父亲;从最初对殡葬业的异议到现在继承父亲的事业,成为一个合格的明星种植者。三哥可能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把他推进死人堆。其实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种星的人。相信这个行业,相信自己,相信天上的每一颗星星,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我最感动的是老莫变成烟花,消失在长江上。没有满堂的哭声,没有满堂的白布,只是把自己的'骨灰放在最常见的罐子里。留一封家书,让儿子选择最特别、最体面的离开方式。三哥理解你,不知道你在天上见过吗?在二儿子去世的天空,将你的骨灰掺入烟花,成为延江路那天晚上最耀眼的存在。也许你已经变成了一颗星星,看到儿子的行为,估计要和其他星星炫耀!
人生大事传达的观念是人生除死无大事。就像老莫最后说的,人生就像一本书,总要翻到最后一页。只是标点符号不同,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是省略号。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宇宙恒星更大的了。生活中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大。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愿意投入生活,生活的标点符号也可以是最美丽的星星。
我家在延江路雨花区槐安路73号上天堂,我是种星的人,你也可以。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10
早上看完了电影《人生大事》,有些感触。尤其是开头,看着小文叫不起来外婆,恍然觉得这是惊恐片。站在小女孩的角度看来,最亲的外婆叫不醒了,又被人抬走,再被送去烧了,多么可怕的事。再看三哥——莫三妹。做着殡葬行业、生活本就不容易的三哥,在处理小文外婆后事时遇到了小哪吒——小文,两个欢喜冤家成了家人,而后三哥的父亲去世,小文的母亲带走了小文,经历了生离死别后的三哥幡然悔悟,开始热爱自己的工作,养着找回来的小文,开始了新的生活。
故事并不复杂,只是够动人。像小文与三哥,是不打不相识的关系,磨合后又成了相依为命的关系;像老爷子与三哥,表面上是相互嫌弃的关系,最后还是父慈子孝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一开始可好可坏,相处久了却又自有真情在。还有那人生的大事。以前看到的是“人生除了生死,再无大事”,电影里则排除了生,变成“人生啊,除了死,无大事”。什么是人生的大事呢?是电影中婚庆店与殡仪店代表的延续与死亡,还是悲欢离合?只怕都不是。人生的大事还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或大或小,好过不好过都得过。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发生,处理好眼下的事才重要。只是说起来容易,谈死亡还是太难。小时候,那些疼爱我的老人离世都没去过;未来,又希望活着的亲人们长久地活下去。最害怕医院,最不想看到离别的时候。
看《人生大事》观后感《人生大事》,拍得真不错,我二十岁时特别喜欢看大英雄国仇家恨比较宏观的故事,到了三十岁,有了一些人生经历和体验后,我更加喜欢看小人物小故事,那些细节和平凡角落看似平凡的故事。三哥是种星星的人,这是一部温馨的电影,剧情很紧凑,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台词也都很精简和戳人心,每一句台词的存在都是为了丰满这部戏的情感。最让我动容的是,奶奶微信里的叮咛声,因为再也听不到了,意味着永远的离去。还有小文喊到“三哥,三哥,爸爸,爸爸”真的是泪崩了,孩子的情绪已经爆发了,她不再是一个没爸没妈的孩子了,世上有个人很关心她。
人,生来孤独,来是一个人,走是一个人,出生结婚是喜剧,去世人生落幕是悲剧,所以把上天堂的旁边放一家婚庆公司,包括里面结婚的场景,都是为了戏剧冲突,表现人生的悲欢。其实,喜就是悲,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有感情得到就有失去时的`失落,但是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生死之外无大事。这个故事围绕着“父女”情为主要叙述线,一边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唯一的依靠外婆也去世了,电影开头的两个镜头就刻画了外婆的多病和小文哪吒般的性格,分别是一桌的药物和墙上哪吒的年画。另一边是为了爱情去坐牢,释放后还被绿的废柴中年,父子之间、男女之间、甚至和邻居都有矛盾,似乎人生不能再差了,最后却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善良人,这样的戏剧怎么能让人不动容,为了收养一个不相关的孩子搞砸自己所谓的事业,为了曾经的旧爱出手整理情敌的遗容。表面的刚硬和内心的柔软,触动了每个观众最深处的内心。
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善良和同情心,这部电影很治愈,让我想起来类似的几部电影,《七号房的礼物》、《海蒂和爷爷》、《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值得!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11
殡葬一直是我们讳莫如深的一个话题,但《人生大事》却用真挚的情感直面避之不及的忌讳,在市井烟火气的生活里用人情味将本无瓜葛的两人,完成了彼此间双向的救赎。正是这种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彼此依靠的。羁绊,使电影虽不乏刻意的煽情,却仍旧令本自沉重的话题变得治愈感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鲜少会去讨论死亡,连同着涉足殡葬行业的人,也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不详之人。《人生大事》里作为主人公从事殡葬业的莫三妹同样不喜欢这个行业,只不过因为犯事坐牢,出狱后找不到工作,也为了能继承家里的房子,才迫不得已选择了子承父业,此时的他对这个行当既谈不上认可,内心更充满着抵触,这不仅是莫三妹的看法,电影里大众对殡葬从业者也大多认为是不吉利的。
小文的出现,改变了莫三妹。电影里莫三妹安葬了小文过世的外婆,年幼的小文尚不能理解死亡,认为是莫三妹把外婆藏了起来,两人因此不打不相识,而莫三妹发现除了外婆,再没有亲戚愿意收养一无所有的小文,同为天涯沦落人,从未当过父亲的他居然动了收养她的善心,因为在小文的身上莫三妹仿佛看到了自己,电影也从这一刻起,将他们之间的羁绊衍生出了细腻动人的情感。
收养了小文的莫三妹开始学着给女孩扎辫子,接送小文放学,还去参加家长会,通过生活点滴的凝聚,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原本脾气火爆的浪子,也能变成体贴入微的奶爸。莫三妹身份的变化也使他理解了父亲的苦衷,而面对曾经嫌贫爱富,如今有孕在生的前女友来请求他能去给意外离世的老公整理仪容,此时的'莫三妹心中更多的也只是同情,他逐渐明白了殡葬这一行的意义,体会到了这个职业同样能有着被他人尊重的地方。
通过一波三折的剧情,《人生大事》看似说了很多事,但其实电影的主旨只是在阐明一件事——生死面前无大事。人一生总会犯错,生活也总会遇到挫折,但只要生命不息,那么我们便不应该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正如同电影中开始浑浑噩噩的莫三妹,最终懂得了如何去爱去尊重生命。不论是对故去的亡者,还是对在世的亲人,只有好好活着,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才是对故去亲人最好的慰藉。
当然谈到剧情,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人生大事》并非完全的褒义,过多且不合时宜的支线剧情稀释了电影的主题,例如小文母亲的突然出现,看似意外,实则只是让剧情变得突兀,而电影又没有足够的铺垫和经历来支撑这一情感延续,最终只是显得画蛇添足。同样的原因也造成了电影对殡葬行业的聚焦,更像是电影的楔子,而缺乏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深度。从这部电影虽然能看出导演能对人物情感以细腻的驾驭,却还不懂该如何取舍提炼。
作为一部新人导演自编自导的处女作,《人生大事》在我看来是瑕不掩瑜的,对每个人来说,死亡固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却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向死而生,向阳而活,才不枉这人世间。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12
《人生大事》这部电影虽然是小成本小制作但是剧情和品质上是完全不输大成本的,它讲述的就是一个很冷门的殡葬行业的故事,朱一龙饰演的三哥就是殡葬师,而在工作的过程中,他无意间遇到了小文,因为外婆去世,小文无处可去,就只能跟着三哥,在相处的过程中,两人也产生了父女之情。
聚焦殡葬行业,演绎别样情感
朱一龙演的三哥其实特别像个小混混,起初他总是认为自己被爸爸看不起,但其实爸爸一直是很关心这个小儿子的,女友嫌弃三哥没本事没担当,出轨了他的好哥们,在三哥颓废之时,他遇到了小文,这个小文就是一个鬼精灵,在看到外婆被三哥抬起之后,她一直跟着,最后三哥发现了她,无奈之下带她回了家,开始为了制服小文,三哥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后来小文就拿三哥当爸爸,父女感情升温,在殡葬故事中去讲一些父女情感,反而显得格外温暖。
用温情治愈心灵,诠释不一样的殡葬行业
《人生大事》确实是很有意义,虽然殡葬行业算是禁忌,但是这部电影却没有把这件事演的那么悲观消极,反而是用三哥和小文的情感线把整个故事变得轻松了很多,死亡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但是在生死背后,人生还是有很多需要珍视的情感,《人生大事》这部电影也告诉我们,人生处处有伏笔,人生处处也有转机,三哥遇到了小文,决定积极去面对生活,他想要收养小文,给小文一个家,虽然他什么都不事,但是在遇到小文后,三哥却突然想变成一个有担当的男人,这样的机会给了小文和三哥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搞笑元素的添加,让整部电影看起来轻松非常
其实看《人生大事》这部电影,一定是笑中带泪的,其中有很多喜剧元素,比如说小文把去世小女孩的骨灰盒画成花色的`,还有小文带着同班男同学一起在家长会上表演殡葬时的摔碗,哭着喊一路走好,相信在看到这些片段的时候,大家都笑了,小文就是三哥的开心果,吃饭的时候,她会说,吃饭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小文还总在三哥面前自称老子,真的是很幽默了。
殡葬行业的电影,很多人的不看好,认为太过于消极,也太过于真实,所以很多不喜欢,但《人生大事》给了观众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殡葬电影。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13
但这些都不重要,往往简单、深刻、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每个人眼中的人生大事都不一样,有的认为是婚姻,有的认为是孩子的高考,有的认为是父母安享晚年,有的认为是事业骄傲。没有对错。在人生的长河中,有风浪,有平静,有灿烂,有苦难。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每个人都有尽头。尽头可能是从一开始就预见的,也可能是猝不及防的。当它出现时,它会让你的整个生活瞬间画上符号。
人死前没什么大不了的。请不要轻易陷入情绪漩涡。如今,各个年龄段都有很多自杀案例,这是严重的。EMO,当你遇到一些芝麻时,你会觉得世界不值得。哪里有那么多让你轻易怀疑生命或结束生命的.大事?回头看是个屁。许多人想要成功,拥有自己的财富,或最高的权利,事实上,认真而平凡的生活是绝大多数人的成功。这并不简单,你需要找到并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想法,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生活有信念,有希望。 这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环顾四周,我们盲目地工作和生活,为了生存,为了某种欲望会失去方向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我经常在书中学到认可和理解的道理,但大多数人只是把它留在脑海里,从来没有生活在这个道理的基础上。
有些课程导师会问一个问题,你真的知道你是谁吗?成龙大哥有一部电影叫《我是谁》,与你的名字、你的形象、你的地位和财富无关。以我现有的认知,它让我们知道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还需要做什么努力才能实现,我是否朝着我想成为的人的方向前进,与别人的期望和判断无关,问问自己,这些明确的。也许你会变得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充满激情,更加拥抱别人。
最后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人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一件关我屁事,一件关你屁事
这部电影也会刷两遍,还会有更多的启发,欢迎大家有时间去看,同时愿大家都有星星的引导,也会成为种星星的人。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14
许久没看电影了,这两天《人生大事》热度挺高,正巧华贵送了电影票给我,我就抽空去把电影看了。
许是当妈后看不得太伤感得画面,所以看电影只要是孩子缺爹少娘得,看着就掉泪,也可能是年龄到这里了。年轻时像一张白纸,看影视也喜欢绚烂多彩、看着厚重的,慢慢地经历多了,也可能生活渐渐从童话中走出来,人性曲直灰暗点甚多,再选电影时更愿意看一些简单的或者质朴的,慢慢地看的电影就剩下一些动画或者类似小偷之家这种剧了,上次看电影好像还是《青蛇》。
人生除死无大事,电影借角色之口说出了电影点睛之笔。因为一个死人,我们家折了一个活人,这句话其实是全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甚至于看后的这几天这句话在我脑海不时闪过,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尤其是片中二哥的死到底意义是什么?死亡本来在我们语境中是讳莫如深的,小时候所有的吓人的鬼故事中都会与之相关,甚至于死一个人很多小孩子会害怕许久许久,怕的是什么?却又说不明道不清,是这个已经死去的人?还是这个刚去了的鬼?我想应该是大人欲说还休,又偏偏神神秘秘的态度让作为孩子担惊受怕吧!
人生本来是轻飘飘的,就像吴三妹,自己觉得是孙悟空,但感受却是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事业黯淡爱情被绿、周围的人没有看得上的,像他爸话说,就没个能让他上心的事,直到遇到小文。小文孤苦无依,相依为命的.外婆去世后,舅舅不疼舅妈嫌弃,防御被激活,变成了个小刺猬。说白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相遇相知,随着对彼此的付出中,慢慢与周围和解,不是父女胜似父女,在付出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我身上的烟火气也是来自于我的孩子,以前的我总感觉无根浮萍,飘到哪里算哪里,反正哪里也没有家的感觉。生活嘛,好像也没有什么盼头,或者特别的期许;有了孩子后,看着表面上似乎是大人事无巨细的照顾孩子,其实只不过是细细密密的织了个网,这些网丝就是一个个的链接,把自己和孩子紧密联系起来,自此自由这个词就成了奢侈品,人也慢慢地踏实起来,盼头嘛就成了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分享着他的酸甜苦辣,看着他一点点长大,一步步离开,最后这些丝一根接一根接续,这个网慢慢变成了兮若游丝的一根线,一头在孩子那,一头系在你的心头。孩子的一举一动依然牵扯到你心肝,另一头孩子却越走越快中,隐隐约约不见了。
就像海报中所说,天上的每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姥姥,我想你了,你在天上还好嘛?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15
这是一部什么片子呢?丧葬、亲情、家庭教育、死亡教育等等。感觉导演或者编剧想糅合的东西太多了。看的时候呜哈呜哈呜哈,看完了好像除了那几句金句,并没有太多记忆点。
整体看下来就是《入殓师》糅合进了其他一些喜剧、冲突元素,反而模糊了主题。如果单纯对丧葬主题感兴趣,建议看《入殓师》就好。
看到最后,始终没等到赵照的《人生大事》同名主题曲,电影确实没有歌曲立意深刻,如果真的采用,感觉反而会有些违和。《送别》和《小星星》跟剧情契合度更高。
有两处感觉转折的有点生硬。一处是小文外婆的舞伴愿意花巨资生前办皇帝式的丧礼,虽然后文有交代,还是觉得有点为了惊世骇俗而惊世骇俗。另外一处是小文生母突然出现及其惊世骇俗的经历让人错愕。
另外,莫三妹与父亲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这个坑始终没有正面填补。小文、父亲病床上交代二哥去世缘由和信件,都有侧面推动,但是导演始终没有正面去处理这种疏离感。
电影反复强调人生除了死亡无大事,可是人生就是由许许多多小事组成的'呀。正是这些日常小事构成了我们的人生。所以把每一天都过好,真正活过的人是不会怕死的。就像孔老夫子讲的:
“未知生,焉知死?”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大事观后感悟06-07
人生大事观后感06-24
《人生大事》的观后感08-11
(热门)人生大事观后感06-24
《人生大事》观后感[优选]06-07
【荐】《人生大事》观后感12-23
《人生大事》观后感[实用]12-23
人生大事观后感[优]05-23
人生大事观后感范文11-01
《人生大事》观后感(热)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