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观后感15篇(推荐)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大事》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生大事》观后感1
一生中重要的事不计其数,哪一件才算得上是“大事”呢?
不久前,看了一部名为《人生大事》的电影。故事的主人公莫三妹,外号三哥,干着一份不太寻常的工作——入殓师。他在意外中与七岁的女孩小文相遇,并在经历过一件件“大事”后,互相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与美好。莫三妹成了小文孤独童年里的一束光,而小文也用一份纯真无邪补齐了莫三妹那同样残缺的童年。
可导演要表达的“大事”是什么呢?——是莫三妹使尽浑身解数,想尽早继承老爸那家牌匾上写着“上天堂”的寿衣店,反倒不小心把房产证洗了?是莫三妹即将到手的爱情,却在金钱的诱惑下不堪一击?还是莫三妹被人阴差阳错当成小偷,百口也莫能辩?抑或是小文的捣蛋,让莫三妹差点儿把饭碗都丢了?但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儿实在太常见了,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属实配不上“大”。
莫三妹的老爸在去世前说:“人生啊,除死无大事,什么名啊利啊,都是过眼云烟。”不错,“生命”是亘古的话题,其间的奥妙永远无解。小文外婆的离世,平平淡淡,却让小文失去了半边天。年纪轻轻的孩子,看不懂大人们在干什么,也对“死”没有任何认知,她只知道:外婆不能和我说话了,外婆不知道被大人们送去哪里了……她不理解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想用撕心裂肺的哭来阻止外婆的离开,毕竟,外婆最舍不得看到她哭了。可这一次,再也没能等来外婆轻声细语的安慰……相同的,莫三妹老爸的离世,也给了莫三妹重拳一击。没有什么比“再也不见”更残酷了吧。
这么说来,人间一趟,都是在为“永远离去”这件大事做准备咯?那生活的意义又何在?为什么还会有“点滴间的幸福”呢?我不解。猛然间想起,莫三妹老爸的话还有上半句——“人生啊,就像一本书,哪一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对啊,在画上生命最后一个符号前,还要书写千千万万的文字呢!终点,仅仅只是一个对人生的总结呀。
那么这样一来,别人大可以说“你怎么天天都为这些俗事操心啊?”我们当然可以问心无愧地反击他:“你说的太对了,我们偏偏为这些小事担心。”就算是繁杂琐碎的小事又怎么样,只要自己在意,就是一件大事呀。妈妈出门前,帮孩子扯平裤脚,重新系好鞋带;打工人清晨起床,迫不及待奔向早餐店,只为第一个吃到热气腾腾的包子;甚至是狗子准时准点守候在家门前,就等主人“吱呀”一声打开门扑上前去。莫三妹那看似浑浑噩噩的人生,不就是我们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必须得这样!”时的缩影吗?
反观小文,学习什么事儿都不上心,偏偏有关外婆的事儿就非那样不可。“外婆说过,要粒粒皆辛苦。”小文督促着把饭粒撒的到处都是的莫三妹,仿佛成了个小大人;莫三妹却执意认为这不卫生,还立下“五不准”条约。小文依旧我行我素,终于感染了莫三妹,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证明大事是我们永远都是会坚定抉择的,无论如何,“必须得这样”!
我恍然大悟,事大还是不大,全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和态度。
想要做成一件大事,没有什么拦得住我们;而当一件“意外的”大事发生时,我们都应该感谢,这是上天的馈赠!这些不太美好的经历,终将会成为记忆中不可缺失的弥足珍贵的一部分,顶多也只是未来一句轻松惬意的笑谈罢了。
《人生大事》观后感2
如果我们向漫长又短暂、珍贵又潦草的人生发问:何为此生之大事?没有人会告诉我们答案,因此人们总在努力追寻。童稚小儿之大事乃父母是否同意吃块雪糕;莘莘学子之大事乃千军万马的高考;普通的成年人之大事乃工资几何是否可养家糊口;国之栋梁之大事乃远大理想鞠躬尽瘁建设国家……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当时当地所认为的大事,只是当我们面临生死时,才知人生除死无大事。可是,道理总是知易而行难,大多数人不过都是“只是当时已惘然”罢了,就像影片中围绕“上天堂”而发生故事的那些人们。
莫三妹,是武汉街头一个三十来岁的街溜子,成天垮着脸,叼着烟,披着花衬衫,踢拉着一双拖鞋,满口都是“老子”。他曾经的人生大事是和前女友结婚,当他终于拿到房本跑去跟前女友说时,前女友却跟好兄弟在一起了;他曾经的人生大事是卖了上天堂,重新做个生意,却终于还是经营了上天堂;他曾经的人生大事是为了赌一口气,立誓在一个月内攒足三十万来买父亲的房子,最终客人的家人突然出现并砸了场,打进了警察局。电影的前半场,三妹的人生大事如一场闹剧。
其他的人物亦是如此。三妹的前女友背叛了三妹,想去过更好的生活,最终丈夫喝酒出了车祸死了,还死无全尸;小文的母亲少年叛逆,生了孩子,去了国外,却坐牢,失去了母亲和女儿;三妹的姐姐离了婚,在照顾父亲;胖子和白雪虽结了婚,却还是住在一间小破房子里,和三妹一起开着生意冷清的店;小文更是从小只有外婆疼爱,有着冷酷自私舅妈,被妈妈抛弃的孩子……他和他们都是被生活嫌弃的人。
但是生活不会让一个人一直在谷底,它给了绝望中的人们希望。小文给骨灰盒画画,反而安慰了失去女儿的父母;三妹送小文上了幼儿园,小文幼稚可笑的画反而让三妹懂得了职业的意义;三妹女友跪求三妹帮她为老六缝合,三妹用一瓶白酒收买了他父亲,这是三妹本来不愿意做的事,反而调和了父子的关系,懂了殡葬行业是对活人的慰藉;三妹父亲离世,三妹抢来骨灰倒入烟花里放出,做事离经叛道,反而完成父亲言里说的“葬礼体面且不费钱”,让人生升华。电影的后半场,让人们跟着三妹和小文哭哭笑笑,懂得了人生。
这部影片,以普通人的.视角,描写了殡葬这个特殊的职业。老莫是影片中的灵魂人物,是个有点神圣的人,看上去却有点可笑。影片中的三妹、小文、白雪、胖子、小文母亲最终都坐在上天堂门口,抬头瞧着天上的星星。似乎告诉我们这些普通的人都是没有着落的人,凑合一起过也没什么大不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人生大事》的故事对在生活中挣扎的观众来说,正确面对和探讨死
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更好地面对未知的生活,更好地爱自己和爱别人。眼前,这才是我们的人生大事。
【20xx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5篇】相关推荐文章:
《人生大事》观后感3
电影故事是以丧葬行业展开的,让我很自然的想到——可能葬礼或者如何有体面的离开就是人生大事。但就像电影开头所展现的那样,死亡,是人人所避讳但终要面对的话题,就像医院北面的丧葬店,只是看着冷清而已。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不能接受外婆的死亡,阴差阳错得跟随主角从事丧葬工作并且最终接受事实、相互照顾的故事。听上去有些无聊,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感受到了电影传达给我未曾想到的——死亡虽然应严肃面对,但可能也真的就不过如此。
例如将丧葬店安排在狭小热闹的胡同里,两边是婚庆店和理发店(好像是),初看是这么格格不入,虽邻里间偶有摩擦,但最终也都接受并相处融洽,让我感觉它不再那么碍眼了;虽然葬礼贯穿了整个电影,哀伤的情感是逃不过的',但我也能感受到了每一次的葬礼的形式以及它所带来的沉重感都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其他的事件,虽然有些戏剧性,如两个主角间的相互救赎、女友的离开、朋友的结婚等等。
这些都让我慢慢感受到,比起未来要面对的死亡,可能我们当下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与其担心未来,不如好好生活,自我照顾,对自己负责。
回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些探讨与死亡相关的电影,比如入殓师、寻梦环游记、百鸟朝凤等,虽然这部和它们有些差距但故事的背景更让我熟悉,而且现在我才发现它所表达的好像也都是为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入殓师讲的是关于这个职业的故事,让人们探寻工作的价值,任何工作都值得被尊重和认真对待,生活也应是如此;寻梦环游记是说一个人的社会性死亡即当现实中没有人再记得你时你才算是真的死去,也是告诉我们要好好生活,值得被他人记住。
电影结束后我在想,我的人生大事是什么呢?可能人生的各个阶段不同吧。那我现在又在意的是什么呢?
《人生大事》观后感4
听老人说,每个逝去的亲人,都会变成天空中的一颗星星。每当我仰望星空,仿佛听到星星们在说话,就像地上的人们在满天星斗的夏夜摇着蒲扇围坐纳凉一样,我的心情变得安宁而平静。
《人生大事》是一部墓葬题材的电影。关于死亡,年少的我们总觉得很遥远,不太愿意接触这一类的作品,但在阅读余华的《活着》时,我似乎触摸到了生命的意义。于是我去了电影院,这一决定使我受益匪浅。
电影讲述的是殡葬师莫三妹和孤儿武小文的故事。莫三妹刑满释放不久,在一次出殡中,遇到了孤儿武小文,小文就此缠上了莫三妹,在笑和泪的.交织中,演绎出悲欢离合的剧情,也正是小文的出现,改变了莫三妹对职业和生活的态度。
电影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这样一幕:某一天晚上,小文在半夜独自起来,坐在外面的台阶上用儿童手表播放着外婆生前给她发的语音,小小的她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更不知道外婆已经永远离开了她。小文不停地询问着:“我的外婆去哪了?我外婆去哪了……”看到这里,好多观众潸然落泪,吸鼻声此起彼伏,泪水打湿了口罩。三哥耐心地安慰道:“外婆变成了星星在天上看着你!”这句话治愈了泪流满面的我,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走出影院,夜,暗得深邃,凝望那满天大大小小、忽明忽暗的繁星,那星星好像会说话,跟我诉说着人生种种。这部嬉笑怒骂和市井诙谐的电影,很真实地展现了现实的生离死别。“人生除死无大事”,毕竟人生有太多的来日方长,不畏惧生活的苦难,坚持就会看到光芒。
比起未来要面对的死亡,当下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观后感5
昨天晚上我一个人去看电影,《人生大事》这部电影很精彩。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人生大事是死,其他的都不是事”,让我深感,生活中,我们所遭遇的失恋时的难过、伤心,家人之间拌嘴的`烦恼,亦或是生活压力带来的恐惧,和“死”相比,都不是事儿。
电影的开始情节是这样的,莫三妹(朱一龙饰演),他的职责是一份特殊的事业,开灵柩车,给火化场的'死人穿衣、化妆,他的家庭条件很不好,父亲对他严格,谈一场恋爱,因为女朋友瞧不上他,没钱还干着这样一份职业,结果给他戴绿帽子。
面临种种的压力,直接快要崩溃了,他有点牛氓,有点耍无奈。
其实,后来他过上了快乐的生活,所遭遇的这一切,与“死”相比,不值得一提。
《人生大事》观后感6
关于这部电影,我其实是有一些预判的。从冷门的殡葬行业出发,从这个相对猎奇的视角来讲述一个温暖的故事。朱一龙从清秀小生到痞气殡葬师的反差让人眼前一亮,与孤儿小文从针锋相对到情同父女,这个过程中有欢笑、有痛苦、有愤怒、有成长,也有对生命的意义的探索。
主角在父亲的专制下成长,父子关系一度令人窒息。小文被生母抛弃,又被舅舅、舅妈视为累赘。那个花 30 万给自己办葬礼的老人,自从拿到拆迁款后,家中便没了安宁,子孙后代为争遗产闹得不可开交。申影中那些最温暖的情感,几乎全部来自于没有血缘的陌生人。明明是宇宙间的随机照面,却碰撞出强烈的火花,灿如星光。
莫三妹告诉小文,人被烧成灰后,会飘到天上,变成星星。小文深夜坐在门前,循环播放着电话手表里外婆的语音,头顶上是一片璀璨的星空。其实如今城市里,已经看不见星星了。这片星空是一种浪漫的表达,比喻情感的浓度。那些我们记挂的人,无处不在,仿佛明亮的星星,永恒在生者的心灵深处。
两年前,我失去了我的奶奶。入殓那天,我内心平静得像刚刚退了潮的大海。仿佛她并未离世,只是像往常一样出门遛弯,过一会就会回来。直到一段时间之后,我从深圳搬家回昆明,整理物品的'时候翻到一双她给我缝的鞋垫,那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春节,离家那天她一边递给我鞋垫,一边交代我路上注意安全。悲伤翻滚而来,那双鞋垫就成了她留给我最后的东西,我在打包得乱七八糟的屋子里追忆逝者,完成了这场迟到许久的告别。
正视死亡,尊重死亡,就是我的观后感。
《人生大事》观后感7
饭掉到桌上,三秒钟拣起来就能吃?——能吃。因为“外婆说的”:“粒粒皆辛苦”;“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外婆说的”,成了小文和莫三妹斗嘴的理由,小文的固执,让莫三妹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
外婆没有在影片中出场,却无处不在。
当小文的外婆被灵车拉走后,小文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外婆,追、问、找,因为外婆说”路在嘴上。“她爆发了在同龄人上很难看到的坚毅和成熟。可见外婆对她的影响有多大。那一句混杂着方言的“还我外婆”也是句句扎心,她以为外婆只是睡着了,随时会醒来找她。
在莫三妹对小文说她外婆变成星星后,当晚小文就坐在店门口看星星,一边听手表中外婆的声音。“小文,你跑到哪里去了?”“小文,藕炖排骨,我已经给你做好了,快点回来啊,路上要慢点啊!”“你在外边玩,记得多喝水啊!站在阴凉的地方,女孩子,要是让太阳晒黑了,就不好看了。”“小文,今天过生日了,不要在外面玩太久了啊,快点回来啊。”“我家小文啊,最漂亮;我们家的小文啊,也最好看!”一句句温暖亲切的叮嘱让在电影院里的我热泪盈眶,为了小文无法说出口的思念。
外婆在临走前还为小文最后做了一件事,她把手上的戒指摘下来给了小文;外婆还把她仅有的一点钱托给一起跳舞的朋友,希望他能照顾小文。她为什么那样做在影片中没有提及。但我想,外婆肯定是猜到了:她死后,维持小文和她势利自私的舅妈之间关系的那根脆弱的纽带将不复存在,小文很可能会被赶出家门。那个爱着小文的外婆,对小文来说就是一把保护伞,是她在这个世间感到自己有人疼有人爱的理由。
外婆没有出场,但是小文和外婆的那些台词,虽然没有一个煽情的字眼,却直击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人动容,我们感动的就是这种朴实温暖的亲情。亲人在世的时候,也许你已经习惯他每天的唠叨,有时候可能还嫌他烦。直到有一天他变成天上的'星星,再也回不到人间,你就会觉得他说过的每一句话依然在耳畔萦绕,就像满天的繁星,每天都会在天空闪烁,久久不肯散去。因为当他们变成星星后你就会发现,曾经的每一句唠叨都不再平常,都会变成你心里很重要的大事,都会让你泪流满面。
影片中外婆从未出场,却是让我们很难忘记的人。她和平头、花衬衫,佝偻着背,大剌剌地在街上横晃,张嘴闭嘴都是老子……的莫三妹一样,让我们感到温暖和亲切。
街角那个普通人的悲喜人生
《人生大事》观后感8
中国俗语本有:“这世间除生死无大事”之说,电影《人生大事》四字隐喻的。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人生就像一本书,不管怎样都会翻到最后一页,只不过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是省略号,想来人生亦如此,没有谁陪得了你一辈子。看了这部电影,感慨万千,带给我的触动很大,人们常说离开的.人就像天上的野星承载着厚厚的思念,面对死亡这道门,殡葬师则是守门人,电影中小文说三哥是“种星星的人”,让人破防。被理解、尊重和认可,是鼓励像三哥这样许许多多同行者继续前进的动力。
这部电影小文的外婆就像我多年前的姐姐一样,睡下去就再没有醒过来,当时的我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看到死前姐姐生病痛苦的样子,心里面很难过,也很自责过,怪自己平时为什么没有多陪陪她,什么事情都让着她,就像电影里小文见不到她外婆一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姐姐,时隔十多年了,我还是无法释怀,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也希望我的姐姐能变成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耀着我,陪伴着我。每个人的生活并非是一帆风顺,人生的精彩也并非无坎坷,不管再怎样,回忆终究是回不去,现实再残酷,终究要面对,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那不如逆风而行。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使我明白了人生就像一幅磁带,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歌曲,我们不知道我们的道路有多长,明天和意外那个先来到,什么亲情、爱情、友情在生死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珍惜身边的人。
《人生大事》观后感9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入殓师”这个职业,随即提到的还有《人生大事》这部电影。虽说这部影片本质上仍是让人从头哭到尾的家庭感人片,但依旧是我喜欢的一部电影。
“不被看好的青春叫成长”
可以说,影片中的入殓师三哥和外婆去世、被家人抛弃的小女孩小文,他们就是彼此的救赎。两个被生活“抛弃”的人相互取暖、救赎彼此。小文的出现,让三哥心中有了念想和盼头,也改变了他对入殓师职业的看法;三哥的出现,让小文有了依靠,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工作时被冤枉偷东西、被女友背叛、被父亲瞧不起,在三哥生活的最低谷,小文的出现让他看到了生命中的光,也让他变得心软,学会保护曾经让他头疼的小文、去想尽一切办法把小文坏掉的手表中外婆的语音拷贝出来,尽管他曾严厉告诉小文“在我面前不准提你外婆!”
小文也在三哥的陪伴下,不再张口闭口说“老子”,变得有文化、不再被邻居瞧不起,表演节目也不再只是“出殡”仪式……
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温暖的神,那么他们对彼此来说,应该就是吧~
“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或许我们都听过“家人去世以后,其实并没有离开,而是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一直陪伴着我们”这样的话,影片中小文对外婆的思念让我感动,她一直觉得自己的外婆是被三哥藏进了盒子(棺材)中。是的,对于三四岁的.小孩来说,或许并不能理解什么是死亡,她只是想念抚养她长大的外婆啊!
请永远保持善意、永远相信: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生老病死都是人生大事”
关于死亡或者丧葬题材的影视不少,但似乎我们依旧没有学会怎么坦然面对死亡(至少现在的我没有学会),看着身边我爱的人、爱我的人一个个离世,除了哭,我好像什么也做不了,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
突然想到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其实从出生开始,长大、结婚、生子、老去、死去,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体面地来,也要体面地走,对于活着的人,更应该体面地接受吗?
《人生大事》观后感10
电影《人生大事》算是最热的暑期档电影了。电影一开头便是小文外婆的离世,殉葬师三哥做着后事工作。本来小文和外婆相依为命,外婆的去世让小文变成了孤儿。小文的叔叔从北京回来,叔叔想跟外婆多待几日,而他的老婆却不停催促他回北京,她丝毫不在乎小文外婆的去世。就连小文也不想留在家中。小文的叔叔寻不到办法,只得将小文托付给三哥,从那以后,暴躁易怒的三哥开始从这个“小哪吒”身上感受到亲情与欢乐。
但一位殉葬师又怎能避开“去世”一事?即使是活人的要求,他也照做!剧中最荒诞的情节,是一位大爷找到三哥,请他为自己办一场“皇帝”般的葬礼。三哥和他的朋友们,以及临时找来的各路“群演”,搭了戏台、穿上戏服、卖力地哭,“戏”到高潮,老人的儿女找上门来,一场荒诞戏草草收尾。
原来,老人的儿女为了拆迁费吵到不可开交,这个老父亲早已被他们遗忘。对老人的孩子们来说哪是什么大事啊,他们的'大事是分拆迁款,又怎会将一个老人的去世放在眼里,不过是形式罢了。为自己办葬礼,是老人苦涩的诀别。是想唤起儿女对老人的关爱!
三哥的爸爸也是殉葬师,但在他眼里,人生除了死亡,别无大事。人总归都有一死,名啊利啊都是过眼云烟。正如老莫所说:“人生啊,就像一本书,哪一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呀,画上的是句号,有的呀,画上的是惊叹号;还有的画上的是省略号。”
人死后会被烧成烟,飘到天上变成星星,而殉葬师们就是种星星的人;三哥说:“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所以,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好好珍藏。直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好当下,更好地理解人生意义所在,生命的热浪不会因死亡而消逝。
看了这场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死是大事,活更是大事!这也算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吧。
《人生大事》观后感11
假如我们向漫长又短暂、宝贵又潦草的人生发问:何为此生之大事?没有人会告知我们答案,因此人们总在努力寻找。童稚小儿之大事乃父母是否同意吃块雪糕;莘莘学子之大事乃千军万马的高考;一般的成年人之大事乃工资几何是否可养家糊口;国之栋梁之大事乃远大抱负鞠躬尽瘁建立国家……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当时当地所认为的大事,只是当我们面临生死时,才知人生除死无大事。可是,道理总是知易而行难,大多数人不过都是“只是当时已惘然”罢了,就像影片中围绕“上天堂”而发生故事的那些人们。
莫三妹,是武汉街头一个三十来岁的街溜子,成天垮着脸,叼着烟,披着花衬衫,踢拉着一双拖鞋,满口都是“老子”。他曾经的人生大事是和前女友结婚,当他最终拿到房本跑去跟前女友说时,前女友却跟好兄弟在一起了;他曾经的人生大事是卖了上天堂,重新做个生意,却最终还是经营了上天堂;他曾经的人生大事是为了赌一口气,立誓在一个月内攒足三十万来买父亲的房子,最终客人的家人突然消失并砸了场,打进了警察局。电影的前半场,三妹的'人生大事如一场闹剧。
其他的人物亦是如此。三妹的前女友背叛了三妹,想去过更好的生活,最终丈夫喝酒出了车祸死了,还死无全尸;小文的母亲少年叛逆,生了孩子,去了国外,却坐牢,失去了母亲和女儿;三妹的姐姐离了婚,在照看父亲;胖子和白雪虽结了婚,却还是住在一间小破房子里,和三妹一起开着生意冷清的店;小文更是从小只有外婆疼爱,有着冷酷自私舅妈,被妈妈抛弃的孩子……他和他们都是被生活嫌弃的人。
但是生活不会让一个人始终在谷底,它给了无望中的人们盼望。小文给骨灰盒画画,反而劝慰了失去女儿的父母;三妹送小文上了幼儿园,小文稚嫩可笑的画反而让三妹懂得了职业的意义;三妹女友跪求三妹帮她为老六缝合,三妹用一瓶白酒收买了他父亲,这是三妹原来不情愿做的事,反而调和了父子的关系,懂了殡葬行业是对活人的安慰;三妹父亲离世,三妹抢来骨灰倒入烟花里放出,做事离经叛道,反而完成父亲言里说的“葬礼风光且不费钱”,让人生升华。电影的后半场,让人们跟着三妹和小文哭哭笑笑,懂得了人生。
这部影片,以一般人的视角,描写了殡葬这个特别的职业。老莫是影片中的灵魂人物,是个有点神圣的人,看上去却有点可笑。影片中的三妹、小文、白雪、胖子、小文母亲最终都坐在上天堂门口,抬头瞧着天上的星星。好像告知我们这些一般的人都是没有着落的人,凑合一起过也没什么大不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人生大事》的故事对在生活中挣扎的观众来说,正确面对和探讨死
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更好地面对未知的生活,更好地爱自己和爱别人。眼前,这才是我们的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观后感12
电影开篇就是小文的外婆在沉睡中平静地去世了,这在小文的世界里是人生大事,随之出场的是专门帮人料理后事的莫三妹殡葬师一行人。年幼的小文不懂外婆已去世离开了她,只是固执地认为谁最后碰了外婆,就找谁要外婆,所以就一路气势汹汹地追赶莫三妹找他要外婆。在小文找莫三妹要外婆的过程中,才知道小文其实是一个听话懂事暖心的孩子,外婆给她讲过的话都记得,给她做的小老虎布偶玩具“豆角”一直带着,还有她的哪吒发型和红缨枪一直都保留着。慢慢地小文也知道外婆被烧成烟消失在天空中,不再天天吵着要外婆了。她懂得三哥是真的关心照顾她,她心目中的依靠慢慢从外婆转到三哥身上,甚至已经把三哥当成了爸爸。为了帮助三哥,小文几次好心办坏事,但是那份用心终于让三妹意识到小文不是他的克星,而是他的'福星。一大一小两颗心终于走到了一起,心贴心,让人感动得泪流不止。
整个剧情是以几场丧葬大事串联起来的,开篇小文外婆去世,接着就是一个十岁小女孩生病去世,中间还有一个闹剧帮活人办丧事,后来是莫三妹前女友的老公阿六车祸去世,紧接着就是莫三妹的爸爸去世,最后还出现了莫三妹他们一行人帮其他人办丧事的镜头。莫三妹他们办的每一场丧葬大事都让逝者体面,让生者温暖,妥妥办出了大事的格局。
其实,在这些人生大事发生前后,莫三妹过得很不顺:从小就跟父亲从事丧葬工作;被小文天天追着要外婆;女朋友跟别人跑了;因为房产被“压五指山下”;因为没结婚不能领养小文;想跟同事处对象结婚,却发现对方已跟别人领证了;跟小文有了父女情深,小文的妈妈来要孩子了……故事情节很曲折,这些生活中的一桩桩不顺心事都一笔带过,毕竟人生除死无大事。所以那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烦心事都是小事,小事化了,最终都被化解了。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大事,平凡生活中每一天经历的都是小事。只要大事没有,哪怕小事不断,也要鼓足生活的勇气,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风雨之后必有彩虹”嘛!
影片的结尾部分与开头形成了呼应,莫三妹的爸爸留下遗嘱后平静地去世了。他老一生为别人操办后事,自己的后事留给儿子三妹从简创新操办。莫三妹终于领悟怎样完成父亲的心愿,一个大礼花把他父亲的骨灰送到了天空,绚烂的礼花照亮了夜空,宛若满天的星星闪闪烁烁。种星星的人上天堂成为星星了。故事的结局不再是小文怒气冲冲地追赶三妹,而是小文和三妹惊喜激动地相向奔跑拥抱,最终他们成为了一家人。
看完影片终于知道了何谓人生大事。人生在世都是小事,所以遇事不要太计较不能太冲动,只要健康平安快乐地生活就是无大事,万一有那也是身后事,谁又能管得着呢?
《人生大事》观后感13
葬礼,又被称作是“凶礼”,是传统五礼之一。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讲究寿终正寝,为死者穿衣,整理仪容,全死者体面。《荀子 ·礼论》中就提及“葬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即活着的人们要像对待生者一样对待死者。影片《人生大事》以丧葬文化为切入点,将镜头指向武汉街头市井之中,让观众通过殡葬师莫三妹的一次次殡葬服务窥见人间温情。
影片《人生大事》讲述了刑满释放的殡葬师莫三妹因为孤儿武小文而改变对殡葬师这一职业的态度,开始正视生活的故事。众所周知,中国人向来忌讳死亡,对死亡怀有敬畏之心。而影片《人生大事》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死亡的敬,而非畏,并且在敬死者的同时,也对生者给予人文关怀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片中莫三妹因自小被人骂“吃死人饭”,在接手上天堂之前,对殡葬师这一职业怀有抵触心理。可莫三妹在以殡葬师的身份接连直面5次死亡后,整个人对殡葬这一职业有了较大改观。这个从小饱受同龄人嘲笑,童年玩具是纸扎和丧葬用品,人生沾满污点的边缘人,开始正视殡葬师这一职业,慢慢了解殡葬师的意义。并且以殡葬师的身份去保全死者的体面,弥补生者的遗憾,用自己的实际行为来诠释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以浓浓的温情治愈生者。影片从生者和殡葬师的角度来讲述死亡,将人们从对死亡固有的恐惧和焦虑的状态剥离开来,更多地呈现出亲人对亡者的眷念以及生者对死者的尊敬。在描绘死亡的庄重的同时又给予生者希冀,传达出每一个生命都不会因为死亡而消逝的信号。活着的人只有坦然面对死亡,坦然面对生活,才能将亡者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
“中国人的葬礼,其实是在治愈活着的人。”这是《人生大事》导演刘江江对影片中丧葬文化的诠释。他用冷门的“冰葬”题材来讲述人间温情。影片中失去外婆的小文在看见莫三妹整理外婆遗容的时候,将莫三妹当做坏人。她手持红缨枪试图赶走莫三妹等人。作为一个小孩,小文并不理解什么是死亡,她企图用自己的办法来保护外婆,却被大人认为她是在搞破坏,所以她一次次被阻拦,最后只能看着外婆被带走。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小文的外婆去世后,家人没有给小文关于外婆死亡的任何温和的解释。对小文来说,外婆是她的全部,但在小文看来,外婆就这样被“坏人”带走了,而自己将要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成为舅妈口里的麻烦和累赘。那时的小文尚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直到她通过手表拍照找到上天堂,在火葬场从莫三妹的口中得知外婆已经“变成烟”没了。这时候她的世界崩塌了,因为最爱自己的人消失了,再也不会出现了。这个残酷而冰冷的事实对年幼的小文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直到后来莫三妹告诉小文外婆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死亡的意义变得生动起来,冰冷的死亡被赋予温度。小文抬头望着天幕上的星空,听着手表里外婆的声音。那一刻,“人生大事”的笔画也得以描摹,小文的内心也得以被治愈。但被治愈的不仅是小文,还有莫三妹。这个生活一团糟的边缘人物在拥抱小文的同时,也在治愈那个生活在灰暗童年里以纸扎为伴的自己。
在《人生大事》这部影片中,生死作为一个宏大的命题,在紧凑的情节和冲突中慢慢铺叙开来。面对死者,殡葬师莫三妹以温情的抚慰,来治愈生者和每一个观影人。影片没有过度的留白,小文外婆的丧事后是一个小女孩的丧事。影片中出现了这样一幕场景:一群从事殡葬行业的人,围在小女孩的病床旁,而这个小女孩正处在弥留之际。可想,忌讳死亡的父母在女儿垂危之际见到殡葬师,不亚于是在心口上再剜上一刀。主人公莫三妹通过小文与亡者父母的共情而得到这一单,但当时莫三妹并没有意识到殡葬师的意义,他将订单拍照交给父亲,这时候他的这一行为可以说是功利性的。但是莫三妹在女孩父母接过五彩缤纷的骨灰盒时,她楞住了。看着女孩妈妈指甲上的画,看着女孩妈妈拥抱小文的身影,莫三妹的内心也开始动容了。那一刻,生与死不再宏大,而变得具体而清晰,莫三妹送五彩斑斓的骨灰盒的“无奈之举”以特殊的人文关怀抚慰了女孩父母的哀思。接着莫三妹开殡葬界的先河,给生者办葬礼。闹剧结束后,被儿女训斥的颓废老人所说的话,让莫三妹对于生死有了新的思考,同时也使观影人陷入沉思。在现实生活中关心老者似乎正在被一些人所遗忘,但却在影片《人生大事》中被人拾起。活人葬礼之后,紧接着莫三妹又迎来了另一场不一样的葬礼,前女友丈夫的意外离世。莫三妹因曾经的“仇人”向父亲低头。为亡者整理仪容时他的心态不知不觉开始变化,死亡开始呈现出其该有的庄重。殡葬师莫三妹在对待曾经的仇人的态度与对待其他亡者无异,那正是殡葬师的慈悲和温情。从父亲口中得知二哥的故事,莫三妹对于殡葬师的理解渐渐深刻。为了一个死人,莫家没了一个活人。二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殡葬师,莫三妹对二哥的嫉妒之心慢慢转变为尊敬。亡者已逝,但亡者的志向在殡葬师莫三妹身上永存。最后面对父亲的亡故,莫三妹彻底的.对殡葬师职业下的人生大事有了思考,进而明白人生除死无大事。作为殡葬师,面对死这一人生大事时,要不忘对亡者和生者赋予温情的人文关怀。
中国的孝文化下,殡葬从来不是禁忌,他满怀人性温暖和终极关怀。殡葬往往意味着死亡,充斥着悲伤,而婚庆截然相反。《人生大事》的镜头中一直着重书写矛盾,以及温情与荒诞的割裂感,从而在矛盾与割裂感中突出温情关怀。闹市区的上天堂与对面的婚庆店仅一墙之隔。红白色彩的强烈对比中,婚庆店老板娘与莫三妹的矛盾让人无法忽视。作为殡葬师的父亲与混混莫三妹之间的矛盾也几乎贯穿整部影片。生与死的矛盾在片名《人生大事》四个大字上便极尽体现。全死者体面而自己却不得体面的矛盾也时时刻刻得以在影片中演绎。莫三妹与父亲之间的传承和妥协,老刘与子女之间的畸变关系,无不呈现出现实生活里肉眼可见的,活人的生活困境。在一个又一个矛盾的堆叠中,戏剧化的荒诞情节与影片中的温情场面似乎也散发出矛盾意味。这些矛盾突兀的呈现在片中角色和观众面前。片中人物的选择或许会不同于观影者的选择,这些同与不同引发的深思构成影片主题完整的续写。影片给我们呈现出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世界,鲜明的红白色彩碰撞,摇晃的镜头以及频繁而快速的特写,快节奏与慢镜头的更迭。这样一个个荒诞的氛围中,孝子的哭声与变调的唢呐,抬棺的号子与市井中人们的嬉笑怒骂,无不呈现出一种黑色的幽默感。这样的幽默感冲淡了死亡的严肃,生与死在被放大的同时,生死以外的一切也在缩小。片中人们面对死亡的郑重,面对生活的坚韧与包容无不是传统殡葬人文关怀的结果。
《人生大事》以其极为浓郁的华夏文化以及特殊的文字符号来表达对亡者温情的人文关怀。殡葬仪式、殡葬物品、以及与西游记相关的文化意蕴都是华夏特有的文化印记。片头频繁出镜的上天堂,大胖婚庆店,以及老六经营的母婴店,这三个文化符号分别代表着死亡、结婚、新生这三件人生大事。每个人都终将经历死亡和离别这个人生大事,殡葬师的人文关怀可以使殡葬仪式充满温情,温馨和温暖。使殡葬仪式成为抚慰哀情,寄托哀情敬畏生命的过程。譬如星星是逝者的象征物、碗意为替死者开路、哭丧意为对亡者的哀思、纸钱、火盆、纸扎等意为给亡者送财、抬棺喊号意为护持送别亡者、佛珠意为护持、守灵意为守护亡灵。在殡葬仪式中每一个殡葬物品都有着其特殊含义,也满怀中国人对丧葬的重视和对亡者的敬意。片中莫三妹抬棺时唱的振聋发聩的号子“日落西山了,老爷子最后一天喽,众人帮忙喽。”这样苍凉的号子传达出一种直面生命的感觉。隐含着殡葬师对生命的敬意,帮忙抬棺的人以及亡者的亲人都参与在殡葬仪式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些细节都表达出中国人特有的生死观,以及对亡者温情的人文关怀。
人生百态最是令人动容,人间温情也使人难忘。《人生大事》着重出现了6场死亡以及5场丧事,小文外婆的丧事下,是子女的默然和麻木。舅舅身为人子却不能守孝,面对小文有心而无力。舅妈责怪外婆死的不是时候,在庄严肃穆的死亡面前,她更为关心的是金戒指的踪迹和儿子的比赛。这时小文的感情就尤为的珍贵。小女孩的父母因事业疏于照顾孩子,孩子去世之后再想弥补已追悔莫及。虽然特意定制了公主骨灰盒,但逝者已矣。小女孩妈妈最后将手上的发绳捆在了小文的头上,那何尝不是爱的延续?指甲上女儿的画会渐渐消退,但女孩父母对女孩的爱则会随时间流逝而更加浓郁,逝者难追,但生者却仍要坚强。老刘的活人丧事虽然荒诞,但却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无人养老的问题。因拆迁而获得的意外之财,搞得家里鸡飞狗跳,办了一场葬礼被儿子斥责丢老刘家的脸。老刘低垂着头坐在梯子上时内心可能除了无奈更多的是凄凉。不妨想象若老刘就此死去,子女的哭孝又能有几分真心?莫三妹作为殡葬师的胡闹和老刘子女的对比下,殡葬师的温情炽热而难忘。前女友亡夫老六的丧事下,是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是未亡人和遗腹子的悲痛欲绝。殡葬师莫三妹混混外表下的善,全了仇人死后的体面,又如何不让人动容?随着二哥死因的展开,莫三妹对殡葬师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过去执拗的自己释怀。父亲的丧事教会了莫三妹安慰死者,尊重生者是殡葬师的真正价值,也让莫三妹明白人生除死无大事,作为殡葬师,要以真情面对亡者,以温情面对生者。
与其说《人生大事》是一部丧葬题材的电影,不如说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是殡葬师温情折射的日常。一些人评价该片结局仓促,快节奏与密集的冲突以及生硬的剧情带来的观感让人出戏。但笔者看来这些都不应该被归类于缺点,影片节奏虽快却流畅地将剧情展示清楚。人物情感的发展与递进都符合规律。生离和死别的嵌入让故事更加生动。以莫三妹处置父亲的骨灰为例,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似乎一直被视为传统,莫三妹将父亲的骨灰炸上天,被视为一种极其离经叛道的做法,但深思这一行为,会发现此举的意义。烟花上天对应了上天堂,而烟花落下来恰好是落到水里,对应了父亲和二哥的重逢。烟花虽绚烂却转瞬即逝,不正印证着人生的稍纵即逝?要珍惜人生,抓住当下?莫三妹的离经叛道不正是殡葬师独有的温情关照?小文母亲海菲的出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以及莫三妹与小文之间情感的递进。莫三妹鲜明的性格也得以凸显出来,他选择送走小文是出于为孩子考虑,一意孤行的将自己认为好的强硬的递送给小文,没有征求小文以及小文养父母的意见。这不正与莫三妹父亲的做法一样?最终小文的亲生母亲海菲加入上天堂,完全符合传统中国人对孩子的祝愿,让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那么预期中小文与莫三妹未来相处将会出现的亲情隐患也会消减。要知道殡葬师也是正常人,也要面对生老病死和结婚生子,殡葬师的日常和每个人的日常都一样,他们只是比常人有更多接触亡者和治愈生者的机会。
人这一生犹如趟水过河,湿了鞋袜,水没脚踝。每个人都会到达彼岸。正如《人生大事》影片中所说,“人就像一本书,都有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只不过有的人最后是句号,有的人最后是省略号。”影片的英文名叫《Lighting up the stars》译为点亮繁星,与片尾“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相呼应。就像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中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最后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的死去,整个宇宙将不再和你有关。”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生者与殡葬师祭奠亡者,记住亡者,那么亡者便没有消失。人死灯灭后保全亡者体面的殡葬师让笔者窥见死亡不再冰冷,人间充满了温暖的色彩。
《人生大事》观后感14
之前无意中刷抖音的时候刷到了《人生大事》这部电影就被其中的好几个花絮深深吸引了,但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去影院亲身体验观看。所以本次部门活动能和综服部的姐妹们去观看这部电影,感到特别的庆幸呢!
在没有完整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光看片名,你可能会觉得它是一部励志大片又或者是一部家庭美和剧。因为在我们看来,成家立业、事业有成才是“人生大事”,可看完这部电影后,才发现,原来这些所谓的“人生大事”在生老病死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很喜欢电影里面老殡葬师临终前的一句话: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个人都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最后是省略号,人生除“死”无大事。这句话很好地提炼了死亡的分量,用来证明和诠释死亡的,是更多鲜活的生命和自己生生不息的继承。
电影里塑造的人物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代表:莫三妹坐过牢,前女友还跟别人搞在一起怀孕结了婚;小文身世很悲惨,从小和外婆相依为命,直到外婆死了都不知道自己的爸妈是谁……就是这么两个命运很糟糕的人因为外婆的死而有了交集,从一开始的各种嫌弃对方到后来两人的依依不舍,剧情也始终贯穿着对生命的敬畏,不论生命在哪一站终结,入殓师都会给死者最大的尊重,而这份尊重黎,承载着发自内心的善意。电影里好多情节都历历在目:一个小女孩因病去世,他的父母伤心欲绝,最后因为小文在骨灰盒上画画的一个举动,感动了她的父母,也为莫三妹赢得了尊重:莫三妹顶着巨大的压力,为给自己带了绿帽子的出了车祸面目全非的前女朋友的老公进行遗体修复,一开始他是极其不愿意的,甚至有点愤怒,但正是因为出于对生命的畏惧,他最终还是把遗体最大的体面留给了他的父母。
“人除死,无大事”。亲情、爱情、友情在死亡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即使你拥有再大的财富,在“死亡”面前依旧苍白无力。所以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的人和事,积极向上的过好每一天,爱护好你的家人朋友和亲人!
《人生大事》观后感15
今天去看了一下电影人生大事跟我想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是不是碰到了事情,人才会真正地成长起来。不然一直都是这样,混日子,没什么目标,男主是一个有案底的人,经营着殡仪馆,送人最后一程。
经历女朋友的背叛,整个人也很丧,但他身边一直有朋友陪伴着他,后来遇到一个小女孩,碰到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他与小女孩的亲情越来越深,也慢慢成长起来,也收养了这个小女孩,他刚开始与父亲关系一直不太好,后来也慢慢的`变好,然后经历了父亲去世,小女孩的妈妈过来寻找她的女儿,他本着为女孩好,然后送还回去了后来小女孩丢失了,他急死了去找,但是小女孩自己找了回来,他也慢慢成长了起来,懂得了责任,与小女孩的母亲一起抚养她。挺感人的,人真的是在某个阶段成长起来的,不在乎时间长短,不在乎年龄大小,在于你愿不愿意去成长,一切都还来得及。加油,你相信你会越来越好的。
【《人生大事》观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大事》观后感[精选]07-07
《人生大事》观后感06-10
人生大事观后感06-12
《人生大事》观后感范文09-28
《人生大事》观后感[实用]12-23
【荐】《人生大事》观后感12-23
《人生大事》观后感(热)02-01
(集合)人生大事观后感05-23
人生大事观后感(优选)05-23
人生大事观后感[优]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