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4-02-14 06:56:20 人生感悟 我要投稿

智慧人生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智慧人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智慧人生读后感

  智慧人生读后感 篇1

  《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出发,以一种大众世俗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见解。作为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的叔本华在德国哲学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这本书给迷茫者另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告诉我们做一个智慧的人。

  这次太仓市侨联组织读书活动,并赠送了此书。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真是敬佩不已。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智慧人生读后感 篇2

  《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原作者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这本书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着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我是20xx年5月份在亚马逊中国买到的这本书,同时买的一本书是《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书到了之后,先翻看的《人生的智慧》,刚开始的时候看得很迷糊,感觉思想混乱,没有静下心继续阅读,只是心里隐隐约约觉得原作者写得很高明,但是译者水平太烂,有些语句重复罗嗦,句读没做好,以为自己是白买了。于是,在看了不到一章节的内容,就把这本书放下了,转而去看的《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那本书看的津津有味,看完那本书后,自己的心也平静下来了,于是重新捡起了《人生的智慧》。陆陆续续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被装在了自己的背包里,跟随着自己出差,在火车上、地铁上、床上都会被拿出来翻一翻,每当看得投入后,自己的内心都很平静、踏实,深深地为作者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为作者精辟的思想所感染。

  在书中,作者主要讲述的是教人怎么平静幸福地过完这一生,它是一本哲学上关于幸福论的著作。作者系统严谨详细的分析了幸福产生的来源、分类以及要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以及译者附录的作者生平。

  第一章节,作者对决定人的命运的因素进行了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和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二、第三和第四章节分别就这三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被作者认为是人幸福与否先天性的决定性因素。

  人所拥有的财产和所展现的表象是次要性的。作者认为,人拥有的绝对财产不是人感觉自己富足与否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人拥有的相对财产。因此,如果不跟别人作比较,那我们就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而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所以,这一因素还是由人的自身决定。

  人所展现的表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它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作者对这三类看法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广泛的论述。他认为人的名誉是否定的,名声是肯定的。名誉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例外,而名声却表明这个人是个例外。人们通常过分看重了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其实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并非至关重要,它对于我们并不直接存在。如果有人将这种非直接为我们所存在的`东西作为直接存在来加以看重的话,那就是这个人虚荣的做法。

  第五章节作者讲述了在人生中会遇到的一些具体的情形,以及给人提出遇到这些情形时的抉择建议。这是全书最轻松的一个章节,也是作者传授的最具体的内容。他解答了人的一生中所会遇到的种种情形应该要如何处理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以及如何如何对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作者在这里讲述的内容在任何时代,对绝大部分的人都有着益处,我们能够从其中学到丰富的人生哲理。

  第六章节作者纵览了人生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建议。尤其强调了人年轻时经常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对人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强调。读完本书后,我感觉到好好锻炼身体的紧迫性了。

  全文通读下来,让人有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作者在全文持述幸福是否定的,灾祸是肯定的观点。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他劝诫读者要珍惜已拥有的现在,这才是人能够真正能够把握的,而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对过去,也和我们想象当中的过去有所出入。

  另外,这本书中,作者的语言平实简朴,再加上作者经常性的对观点的注解(作者认为人的后半生更多的是对前半生的注解),因此读起来不觉得费力,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作者提出的思想。

  智慧人生读后感 篇3

  五月的第一个周末,正值“立夏”,恰好读完《智慧人生》(第二辑)的最后一篇,第101集:“智慧人生”里的那些“人生智慧”。巧合的是,按照“春夏秋冬”排版的《智慧人生》也正好走到了“立夏”。与以往的读书感受不同,这次的读是带着回忆,带着钦佩,也带着感慨完成的。

  《智慧人生》是汪立夏老师所创建的“智慧人生”群每周“一期一慧”讨论,加以调整连贯后的结集出版。作为群中一员,读着读着,仿佛回到了那一个个思想碰撞,妙语连珠的夜晚,一群奔忙在各行各业的人,相约在每周固定的时间,穿越身份、年龄、职业的界限,超越固定的轨道和狭窄的视角,摆脱理论硬块和思维板结,就某一主题共赴云端,各抒己见,启智开慧。这是直击心灵的讨论,这里的人们不披挂名誉头衔,不玩弄概念,不展示深奥,不高谈阔见,不迎合奉承,更不炫耀他们非常精通的领域或专业,只是用谦恭的态度,平实的语言,真诚的文字告诉你,什么是心灵的回归,智慧的共享。想起第六十九期“月圆总有月缺时”,讨论正值20xx年9月13日中秋节,主持人舒曼开篇就说“这是个美好的夜晚,时间节点上颇有仪式感,这个话题既有哲学的味道,更有生活的气息”,并提出“缺也是圆满的一种状态,要学会接纳缺陷和不完美”;向晴填词一首《古香慢己亥中秋》“且留歌、且留笑,风轻云淡”;江雷说“只要我们的心是圆满的',月圆月缺就没什么不同”;胡丹说“珍惜团聚时那一刻美好,相知相爱都是缘分。”最后汪立夏老师总结“月圆思月缺,是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月缺盼月圆,是一种生活的期待。惟其如此,是与远方才能结合,生活方能自如,智慧人生才有可能成就。”这样充满哲思和情趣的文字书中随处都是,值得读者慢慢寻找,细细玩味。而我带着回忆品读,带着感悟回顾,这些文字仿佛一条向灵魂深处缓缓流淌的智慧之河,成为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可以慢慢取用的心灵活水。

  智慧人生群中的讨论,我经历过,从入群时的忐忑,到偶尔的只言片语,再到最后的主持,身处其中,仿佛有种强大的力量,让你放下世俗的顾虑,激励你去思考,去参与。对于大多数群友而言,读《智慧人生》,是从“线上”回到了“纸间”。很多人或许会和我有同样的感慨,那就是“当时的我怎会有这样奇妙的思考?”“这些思想的火花只有在智慧人生的群里才能迸发!”“太妙了”!再读《智慧人生》,可以说是在旧的了解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了解。在旧的钦佩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钦佩。读这样的书,真像走进了缤纷世界,众筹而来的话题,有时为你的焦虑打开一扇窗,如“与自己和解”“与压力共舞”“活在当下”;有时成为你迷茫中的灯塔,如“我的人生我规划”“家庭与成长”“慢的智慧”;有时犹如身边无话不谈的挚友,如“2020年,一路有你”“青春王国的情与恋”“我们共同战疫”。正如汪立夏老师在《序》中所言,“智慧人人享有,亦需要分享提升。于个人,可以立正知见,作深行履。于社会,阅读中可观世情、达共鸣”。我常想,它不但记录了思想,同时也记录了一个时代。一群人,一个群,互相点燃、照亮,用眼睛和心灵,观察人生,体验人生,分享人生,字字句句都是从一个个真诚朴实的心灵中撒出来的珠玉,闪耀着光芒。而“智慧人生”的发起者和群主汪立夏老师,用他那宽广而不偏执的坚持,圆润而不躁动的话语,大气而不耀眼的从容,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无须声张的厚实和并不陡峭的高度,带领一群人坚实地走着每一步。

  如今智慧人生群的讨论还在继续,正进行着“花事、书事、公事、往事......”有趣的“事系列”。每周讨论仿佛是手手相递的炬火,未必绚丽璀璨,但却温暖人心。我们又有了新的想法和计划,希望有朝一日能走进高校,作公益的智慧人生系列讲座,把人生这堂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成长受益的好课!让我们的青年一代汲取智慧、丰富人生,在人生的风吹浪打中能够闲庭信步、回归心灵的美好。我不禁感慨,思想碰撞的魅力、智慧人生的魅力,不就是在于摆脱名位、摆脱功利、摆脱浮躁,走向仪式、走向淡然、走向千山肃穆的智慧高台吗?!用汪立夏老师的话说,那就是“智慧故事不会结束,未济总有智慧在”。